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在贵州省图书馆举行

06.11.2015  11:32

  昨日,由国家图书馆、贵州省文化厅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贵州省图书馆承办的“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在贵州省图书馆开展。

  作为贵州省图书馆第二代缩微人,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赖永忠向记者回忆起了在省图书馆从事缩微工作的18年。

  三代“缩微人” 见证30年工作硕果

  赖永忠说,贵州省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历经第一、二、三代辛勤劳作,可谓硕果累累。

  这次展览,展示了从1985年至今的30年间,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引领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利用缩微技术对馆藏珍贵文献进行抢救取得的丰硕成果,还介绍了我国在胶片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彩色缩微等技术领域的探索。

  因为是在贵州开展,贵州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30年来的成果展示也就显得特别显眼重要。而这些成果中,自然也包含了赖永忠曾经付出的辛勤汗水。

  记者了解到,贵州省图书馆的缩微拍摄工作始于1986年,1990年正式成为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拍摄成员馆,拍摄至今已成功抢救保护馆藏珍贵古籍善本、民国图书、民国期刊及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共计1132种多种珍贵古籍文献、民国图书、民国期刊及地方文献等文献资料,共488904拍,其中善本古籍132种20330拍,民国图书891种106144拍,期刊77种195790拍,报纸32种166640拍,成果丰厚喜人。

  “我1990年加入缩微工作的,直到2009年才离开。”赖永忠笑着说,刚参加缩微工作时,自己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没想到一眨眼贵州缩微工作就已历经30年岁月,取得如此可喜的成果,作为省图书馆第二代缩微人,他为此感到很高兴。

  回忆缩微工作的情景,技术薄弱、工作条件差是赖永忠记忆深刻的两件事。为此,当时省图缩微中心的五六个工作人员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

  “看似枯燥的工作,其实很有意思

  赖永忠回忆,当时根据工作需要,给文献拍摄时,头顶上要有四个几百瓦的大灯照着,夏天经常汗流浃背。“一边拍照,额头一边大颗大颗地落汗珠是很正常的事。

  “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千万不能拍错,如果拍错是不能删掉的,同时文献胶卷质量也会下降。”赖永忠说,因为缩微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工作时神经总是紧绷着的,很辛苦。

  虽然在别人看起来这个工作很辛苦,但是对于赖永忠来讲,这个工作也给自己带来许多乐趣。

  据赖永忠回忆,在一次缩微工作中,他一边拍,一边阅读文献上面的文字。其中有一本类似叫《贵阳文史丛刊》的书籍,上面有位老先生写的回忆录非常有意思。大概是关于当时日本飞机轰炸贵阳,为了躲避轰炸,老先生一家逃到城外的故事。

  “老先生写到他们逃到贵阳城外一个荒凉的坟茔上后,就在坟茔这标明(今天的妇幼保健院),那就说明今天的妇幼保健院当时是荒凉一片。贵阳除了大西门、北门和六广门之外,范围还是很小的。”赖永忠说,从这些资料上来看,就可以看出贵州、贵阳的一个变化发展,“很有意思。

  据悉,此次“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将持续至12月5日,参观时间为9:00至20:00。咨询热线:0851—86818260。

  一代缩微胶片可让文献保存500年以上

  提起缩微技术,许多人第一次听起来可能以为像间谍影片里男主角使用的什么高科技的侦探类技术。事实上完全相反。

  据贵州省图书馆副馆长,也是省图书馆第一代缩微人刘梅介绍,缩微技术是一种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原始信息原封不动地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通常是胶片)上,经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传播和使用的文献保护方式。

  “在数字时代,光盘、硬盘等数字资源存储介质易变质、易损坏,数字资源格式易过期和计算器软硬件更新换代快,都使得数字资源极易丢失或无法利用,而缩微技术经过百年实践检验,是稳定性好、安全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文献抢救方法之一。

  刘梅说,缩微胶片具有真实反映文件原貌、内容不可更改、具有法律效力、保存时间500年以上等优势,是当前国内外公认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的重要手段,在文献资源长期保存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缩微胶片上的文献转化利用,让公众也能分享这一技术文化成果呢?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王浩告诉记者,目前公众要想获取缩微胶片的上文献,可通过两个方式:一是自从全国文献缩微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的每一个图书馆都有一个缩微阅览室,读者在里面可以阅读到缩微胶片,继而看到自己想看的文献资料。另外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缩微胶片的文献大多数已经利用科技转化成数字资源放在数字图书馆,公众也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对其使用。(任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