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家情结:牺牲8人为瑞恩回家

06.09.2014  15:12

原标题: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家情结:牺牲8人为瑞恩回家

中秋佳节,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共享天伦。如果再看一部与家庭团圆有关的电影,无疑是一次其乐融融的节日消遣。

以家为主题的电影,观众也早已熟知,像《阳光小美女》(点播路径:互动电视-大片)、《天伦之旅》、《金色池塘》、《桃姐》(点播路径:电影-文艺)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而李安、小津安二郎等电影大师,也均以拍家庭题材电影而享誉全球。

就连以拍摄科幻片、战争片闻名的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无论他的作品题材如何千变万化,片中的特效如何炫酷,“”的母题始终被包含在电影中。

看多了关于家庭电影的盘点,今天,就让我们单独在中秋节一起品一品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家味道”。

科幻片中

外星人告别地球回家

E.T.,给家里打电话。”30多年前,《E.T. 外星人》中的这句经典台词,感动了无数观众。本片承载了一代人的童年观影记忆,也是斯皮尔伯格“家情怀”的代表之作。

观众依稀记得,片中的那个走失的小外星人,在地球人埃利奥特的帮助下,在异乡找到回家的路。对外星人来说,它有两个家,一个是一直在寻找的外星之家,另一个则是与人类建立友谊后的地球之家。

E.T。外星人》上映于1982年,近20年后,斯皮尔伯格的另一部科幻大作《人工智能》上映。此时,电影特效技术早已飞速发展,导演可以在电影中加入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的主题依旧得到了延续。

在《人工智能》的原剧本中,机器人大卫惨遭人类家庭抛弃后,孤身一人。但有家情结的斯皮尔伯格,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悲伤结局。

他为影片改换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大卫在未来机器人的帮助下得偿所愿,最终躺在人类母亲的身边安然入睡。

当然,如此大团圆的结局却遭到不少影评人的强烈批评,他们认为这一改动降低了剧本的深度。

同样的争议还发生在《人工智能》之后的科幻片《少数派报告》上,斯皮尔伯格在理性反思与家庭团圆上,再一次选择了后者。

片中的未来警探在摆脱了丧子阴影后,重新回到了家庭;三名能预言犯罪的执法者也都恢复了自我意识,在小木屋中过上了恬静的家庭生活。

这样的大团圆的设定,在影评人看来是削弱了影片的思辨力量,沦为商业俗套。

但斯皮尔伯格说:“家是我永远向往的地方,纵览我的电影生涯,家的主题一直都会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战争片中

牺牲8人为让瑞恩回家

除了科幻题材外,斯皮尔伯格另一大拿手好戏便是战争片。相比与前者,家的主题在战争的外衣下,会显得颇为沉重,但家庭团圆的结局,是永恒不变的主旨。

1987年的《太阳帝国》(点播路径:电影-战争)中,主演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还只是个13岁的孩子。他饰演的小男孩吉米在战争中与父母走散,开始了流浪生活,日军集中营的残酷经历令他迅速成长,最终在战后与父母团聚。

战火让家庭成员们生离死别,人性的光辉让他们重新团聚。这种精神内核,在之后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再度显现。

斯皮尔伯格以悲天悯人的姿态,审视了二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对于集中营里惨遭纳粹迫害的犹太人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导演让辛德勒成为了英雄,在他的帮助下,大量的犹太人走出了纳粹集中营。这些存活下的来人,最终实现了回归家庭的夙愿。

当我在外地片场拍电影时,我也很想念我的家,我的父母、祖父母和孩子们,我希望自己电影中的人物最终能回归家庭。”斯皮尔伯格曾如是说。

1998年,斯皮尔伯格重拾二战与家的电影主题。《拯救大兵瑞恩》中,一位母亲在战争中已失去三个儿子,为了减轻她的痛苦,美军派出一支八人小分队,去拯救她在战场上仅存的第四个小儿子瑞恩,希望能带他回家。

故事固然有感染力,但这样“牺牲八个救一个”的命题,也引来了不少争议,这显然是伦理学领域著名的“电车难题”。有人认为,八个人的生命同样重要,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为多数人提供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但斯皮尔伯格不这么认为,他说:“不能以和平时期的价值观来衡量战争年代,拯救瑞恩的行动意义在于,用人性与家的理念,战胜了冷冰冰的数字所代表的价值观。” 刘灵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