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州分社李春惠:到现场去 不畏艰难险阻

10.11.2015  18:24

    一年多以来,我参加了几次突发事件和暗访报道,因此得以深入各类现场,采写了一些不易获得的新闻。同事、朋友鼓励我说:“你很勇敢。”“新华社记者是好样的。

    其实我胆子很小,遇到蛇虫还会尖叫。但是每次“领命”这样的报道任务,我和同事们都会毫不犹豫奔向前方,是肩负着的这份使命让我们变得勇敢和强大。

    今年5月26日至27日,贵州省雷山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并引发严重洪涝灾害,27日早上接到报道任务后,我和分社摄影记者刘续、电视记者张月琳就出发了,2小时后到了凯里我们才知,雷山连接外界的路只有一条还能通行,其他全部因洪水中断,就是通行的这条路也不安全,部分路基已被河水掏空,只剩下公路旁的护栏悬空挂在河面上,我们行进时,看到一辆面包车因雨大路滑掉进河中,造成两人死亡一人失踪。

    快中午时,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已接近雷山县城,分社采编业务微信群的信息多了起来,同事不断转发雷山县被淹的街道、桥梁、民房和大批群众上山避险的图片,还有雷山县政府要求全县群众撤离的通告。原来雷山县持续降雨15个小时,降雨量突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特别危急的是,上游在建的鸡鸠水库最高水位已高出警戒水位15米,只差不到2米就漫坝。而水库离县城仅9公里,洪水一旦漫坝到达县城只需十几分钟。

    看来洪灾比我们预计的严重。这时车上有人问,如果此时水库漫坝会怎样?大家陷入沉默中,谁也不说话。车上每一个人都明白,如果水库漫坝全车人只有死路一条。

    几分钟后刘续打破沉默,他一边和我们商量,一边在采编业务微信群里发求援信息,请求分社支援海事卫星等设备。鉴于灾情非严重,分社领导决定亲自带队增援,并按最危急的情况做准备。

    我们三人很快到达县城,顾不得其他立即投入采访。县应急办负责人告诉我们,鸡鸠水库水位已经停止上涨,洪水不会漫坝,我们揪紧的心顿时放松下来。晚上两路人马汇总信息,当晚抢发第一条反映雷山灾情的稿件。

    鸡鸠水库是此次雷山洪灾的一个关键词,水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后,雷山县机关干部紧急组织全城群众上山避险。洪水最终没有漫坝,之后,“过度反应”等声音,让昼夜连续奋战的干部承受了巨大压力。

    虽然我们的稿子反映了水库险情已排除,但作为中央的“眼睛和耳朵”,我们仍然想知道,水库险情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必要大动干戈组织全城群众撤离避险?如果再下大雨会不会再次引发险情?

    “一定要上水库看看”。第二天一早,我和刘续决定前往一度发生重大险情的鸡鸠水库。鸡鸠水库位于半山腰,由于通往水库的路被洪水冲毁,我们只能放弃乘车爬山绕道前行。大雨后的羊肠小道泥泞不堪,山体滑坡随处可见,山石松动十分危险,为了避免掉下山崖,我和刘续只能手脚并用,相互拉拽,小心前行,1个多小时后终于“”过危险地段,又经过几处大大小小的山体滑坡点后终于到了水库大坝前方的山坡上。在这里能够清楚看到,水库大坝下方的导流渠正在泄洪,此时水库的水位已经降到很低,即使再下大雨,短时间不会“注满”容量超过800万立方米的水库。

    我们庆幸来到现场,现场让我们一目了然、恍然大悟,原来头一天的险情是这样形成的:正在建设的水库只有一个导流渠,水库原本有水,遭遇罕见大雨后,导流渠排水不及,导致水库水位越来越高,幸好停雨及时,否则造成的灾难不可想象。当时如此危急的情况,我认为紧急组织群众撤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当晚,我把水库见闻作为一部分内容写进了稿子中。几天以后消息传来,贵州省委书记等领导对稿子进行了批示,对雷山县下一步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进行部署,并对抗洪抢险的干部 “点赞”……

    我感到很欣慰,冒着危险深入现场采访,这不正是希望看到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