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打造无烟社会绝非“一日”之功

02.06.2016  02:39

    2016年5月31日是第29个“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宣传主题确定为“平装就绪”,以呼吁各国做好对烟草制品采取平装(标准化包装)的准备。

    的确,香烟包装是产品的外衣,很多烟民都坦言第一次吸烟时只是被光彩照人的包装勾起了好奇心,觉得这样的盒子拿在手里有“面子”。与国外很多印着“熏黑肺部”、“令人作呕的牙齿”的包装盒不同,在中国,香烟平装一直做得不够彻底,“吸烟有害健康”六个字几乎可以概括国人对于香烟警示语的全部印象,甚至还有香烟制造商费尽心思推出各种精美的包装来赚取销量。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平装是减少烟草需求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降低烟草制品吸引力,要限制将烟草包装作为烟草广告和促销的一种方式加以使用,对误导性包装和标签实施限制。

    那为何平装香烟的理念在国内迟迟推广不下去呢?恐怕国内部分烟草企业唯利益至上以及缺失的企业责任感难辞其咎。很多香烟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也出口海外,这本身并无可厚非。然而,个别品牌在两个市场搞两种包装,试图以“双重标准”牟取利益,一面为迎合国际审查标准,在出口的香烟上“大大方方”地印刷上醒目的警示语,一面在本土市场的包装上画画青山绿水、名胜古迹,营造美感,置企业责任与国民健康于不顾,又怎能不让国人“长太息以掩涕兮”?

    因此,长久规范国内香烟市场秩序,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依然是一场从政府到企业,从烟民到全体民众的持久战役。

    而政府在这场战役之中,无疑要担起“先锋”角色,为禁烟的“最先一公里”提供充足动力。从2011年5月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到2016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中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我国的禁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全国性的无烟环境法律仍处于空缺状态,使得相关工作的执行环节难有依据,处罚也落不到实处。此外,《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历经19个月的意见征集期,却在最后阶段失守,将“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全面禁烟”修改为“在部分公共场所可设置吸烟区域”,如餐厅、酒吧、咖啡厅、棋牌室等,给特殊情况开的口子越来越多,公共场所实现全面禁烟就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要想避免规定成为“空头支票”,政府部门要敢于攻坚克难,咬住“最先一公里”,为禁烟工作注入一剂强心针。

    除此之外,烟草企业也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烟草是高税收产品,一直以垄断的专卖制度运行,而政企合一的模式使得很多地方政府成为了烟草企业的“保护伞”,改革难以有效推进。但财政税收高并不能成为拒绝改革的“盾牌”,因为这与国民整体长期付出的健康成本相比微不足道。因此,逐步推动烟草企业缩减产量,以高价代替高产,从供给侧改变烟草行业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当然,禁烟战役的主力军要属民众,利用教育和宣传转变烟民思想,认识吸烟的危害,是从根本上改变吸烟现状的良药。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烟民总数已达3.16亿,人均每天吸烟15.2支。很多民众对于吸烟危害的了解仅限于会导致肺部疾病,而对于衍生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癌症等知识的了解微乎其微。可见,普及吸烟危害,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传输禁烟观念,是破除被动禁烟局面的制胜之策,例如为了迎接今年的无烟日,很多地方相继推出“无烟日主题相关的志愿活动”、“控烟知识微信答题抢红包”和“控烟主题公园”等活动,多样化、趣味性地让民众参与到共创“无烟城市”和倡导“无烟生活”的过程当中。

    “世界无烟日”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禁烟问题上,但打造无烟社会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从追求短期效果向建立长效机制过渡,实现烟草消费逐步减少,最终为国人创造一个无烟环境。(孟灵修)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