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简政放权,持续的改革行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百姓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市场日趋繁荣,商品品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之所以能有这样积极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不断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密不可分。从党的十四大强调“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作用的定位由“基础性”变为了“决定性”,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也越发清晰。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求政府职能做出相应地转变,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充当“掌舵者”和“裁判员”的角色,给予市场主体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已从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倒逼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年多来,国务院已经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约占改革前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1/3。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1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企业年检制度也改为年度报告公示。一系列简政放权的举措持续发力,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对此,百姓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注册公司容易了,办事成本也降低了,民众的创业热情被点燃并持续高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593.95万户,同比增长16.71%,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增长60.17%;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大幅增长,2014年前6个月的就业人数比去年底增加1300万人以上,同比增长了3倍多。
在过去一年半中,简政放权工作推进速度快、力度大,成效显著,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一些部门和地方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进展不平衡、改革的横向配套不够、纵向联动不够、法律法规滞后、监管能力跟不上等。这其中固然有政策仍需细化、各地方和部门之间权责界限不够明晰的原因,这些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去解决。但同时,人为制造的障碍也需要正视。比如:上级部门“咬咬牙”放掉的权力,又被下级部门攥在了手中;一些部门抱着审批权死死不放,使“跑部钱进”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给政府划定界限,明确政府应该干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从而防止公权滥用,减少寻租现象;还需要拿出详细的“时间表”,限定各地方和部门取消和下放审批权的时间进度,防止人为有意拖延和明减暗增。
简政放权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坚持“放”“管”结合、两个“轮子”走路。这就要求政府给出“负面清单”,给企业明确权限,让企业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法无禁止皆可为”,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促进企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政府还要理出自身的“责任清单”,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职责必须为”,从而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动力,鼓励创新创造。
简政放权是一场持续的改革行动,注定不会是一条坦途。它需要我们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持之以恒地进行到底。(唐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