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民族地区如何增强发展动力
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调速不减势。
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中高端,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量增质更优。
新常态之下,民族地区如何增强发展动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新气象,畅谈新希望。
中央政府支持力度不减
根据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2月公布的上年度经济发展成绩单,2014年,多数省级行政区GDP增速下降。然而,西藏经济却实现逆势增长,西藏自治区GDP增速12%,达到925亿元,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央政府政策倾斜和内地省市的大力援助。
“民族地区发达了,国家才能真正的富裕。发展是基础,团结是保证,二者互相推动。”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甲热·洛桑丹增表示,贫穷落后是民族地区不稳定的原因。民族地区富裕了,人民才能幸福,国家才能稳定。
过去一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同样成果显著。
“过去一年,新疆人民真切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全面深化改革红利,我给中央点赞。”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乔吉甫感慨地说。
同时,他建议,中央可以给予民族地区更多一般性转移支付,总体上压缩专项转移支付,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明确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简政放权不能一放了之;中央的好政策要贯彻落实到位,真正在民族地区生根开花见成效。
“如果不追求速度,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扶贫攻坚、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等各种百姓关注的目标都将无法实现。”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市长白尚成说,“要高度关注西部省区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民族地区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在白尚成看来,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必须降低速度。而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质量与速度并驾齐驱。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乌恩也在期待,中央可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以推动西部牧区的现代畜牧业转型。
据乌恩介绍,目前,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牛羊肉产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产业发展缺乏金融支持,农牧民缺少符合标准的可抵押物,金融服务”去农化“、”去牧化“明显;二是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环节的利润流入收购销售环节,优质的牛羊卖不出优质价,牧民只能通过“增量”,而不是“增质”来提高收入;三是外国牛羊肉产品大量涌入,冲击我国牛羊肉食品产业。
“只有发展现代畜牧业,才能够壮大牛羊肉产业,促进牧民增收。”乌恩说。
主动调结构,探寻新机遇
青海GDP曾长期以两位数增长,位居全国前列。
2014年,青海下调“十二五”年均预期增速,2015年再次下调为8%。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郝鹏介绍道,下调增长目标,是为了主动适应新常态,迈向中高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判断和决策上来。此外,也是为了借势推进转型升级,更积极地践行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
青海是“三江源”所在地,特殊省情决定特殊责任。 “困难任何时候都有,关键在于主动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郝鹏说,去年,青海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半壁江山,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七成多,结构性矛盾开始突破性化解。全省人口最密集的西宁市、海东市的空气优良率均超73%,头顶蓝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同青海一样,过去十几年,宁夏经济也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宁夏经济打破“常态”,增长8%。
虽然经济列车缓速前进,但沿途风景别样出彩。以煤化工为例:宁东基地烯烃产能达到160万吨,宁夏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基烯烃生产基地,煤化工行业异军突起,与煤炭、电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宁夏工业经济实现增长,这就是主动调结构、引导新常态的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瑞文说。
马瑞文表示,适应新常态首先要理性认识新常态,方能从中觅得机遇,借势发展。过去,宁夏经济增长主要靠“汗水”,即固定资产投资等拉动发展;未来,则要靠大脑、靠智慧,靠创新驱动,从体量增长转向内涵、体量内外兼修的双轮驱动式发展。
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不仅是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经典表述,更是对简政放权、深度改革的要求。
对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而言,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变革“内部环境”,寻找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力量,是在新常态下实现突围的现实选择。
“今年是宁夏深化改革实施年,这表示,接下来的改革力度将持续加码,要从政府自身改革逐步转变到完善市场体制的轨道上。”白尚成说。
白尚成举了一个例子,民族地区的中小微企业将成为未来支撑发展的生力军,然而,这些企业过去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发展,贷款门槛高,限制多。以后,要利用好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杠杆,撬动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金融体制的改革尤为重要。
据悉,宁夏今年将围绕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出一批上接中央精神、下接宁夏地气的改革举措,以此推动行政审批制度、财税、金融、农村、法治建设等领域的改革破局,用政府简政放权的“减法”、政策推动的“加法”,换得市场活力的“乘法”。
白尚成的话,说出了很多来自民族地区的代表委员的心声。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的精神面貌不但不能常态,反而要更新换代。
代表、委员们表示,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审批效率较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因此,抓住改革契机精准发力,集中突破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必将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极具震撼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