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易地搬迁移民新村:多彩民俗话“融入”

28.01.2017  21:32

    新华网贵阳1月28日电(记者骆飞)“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我搬来几个月也才认识一些,但通过参加活动,不再那么陌生了。”正参加民俗活动的罗辉高兴地说。临近除夕,在贵州省惠水县明田移民安置点的广场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易地搬迁的各族群众进城后的第一个春节倍感温暖。

    尽管正值数九寒冬,但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省连日来天气晴朗,不时透过云层的几缕阳光更为山区的新年平添几分喜庆和暖意。走进罗辉一家所在的移民安置点,白墙平顶的步梯房错落有致,屋檐和墙面上挑悬的红灯笼在风中摇曳,格外显眼。

    晌午时分,小区广场上已是锣鼓喧天,身着布依族、苗族等节日盛装的群众载歌载舞,唱布依山歌、吹苗族芦笙,跳踩堂舞,男女老少拉手成圆,女人们摇曳着身姿,身上的银饰不停晃动,阳光下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这里搬来了全县30多个村的村民,以往分散在穷山沟里,都不认识,如今欢聚一堂,要感谢党的好政策。”移民安置点工作人员罗应和说。

    记者看到,广场上除了歌舞,还有各种家庭小游戏。在一处人群围着的地方,几个苗族和布依族汉子两两相对站立,单手持着一根扁担,罗辉也在其中。

    只见裁判员一声令下,罗辉架稳马步,将手持扁担的手往下扭动,而对方则向反方向扭动,力量相当的两人僵持了十几秒,罗辉脸上肌肉一紧,大喝一声,一下子将下压的手反提起来获胜了。几组下来,他凭借力量和技巧最终获得了“扭扁担”第一名。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但扁担都是自家干农活用的,拿在手里很亲切。”罗辉说,以往在老家亲戚分散,一家人独门独户,今年那么多人一起热闹,特别地开心。

    一面是“男人的较量”,一面又有“女人的柔情”。在广场的一处,只见妇女们围桌而坐,手上穿针引线,剪子飞舞,他们正比拼“纳鞋”技艺。心灵手巧的苗族、布依族妇女借着自幼长辈口传心授的刺绣、织染等技巧,一针一线传递“指尖上的温暖”。

    “参加这个活动,能让搬来的民族妇女展示技艺,增强交流。也能从中发现能人,发展致富产业。”惠水县民宗局局长吴咏梅说,搬来的妇女大都闲置在家,通过刺绣、纳鞋等手上活能丰富生活,也能增加收入。

    去年7月搬进新家的熊十妹,起初一直在家里看孩子,只有丈夫一个人挣钱养家。城里消费高,压力大,她便与家附近一家文化公司签订合约,订单制作布鞋,一双婴儿鞋25元,每月能有近2000元收入。

    比赛现场,熊十妹并不是最先做好鞋子,但她做的鞋子被公认是最漂亮的。“没想到传统手艺也能这么受欢迎,以后要发动大家都参与。”她兴奋地说。

    随着比赛项目逐渐结束,广场上又响起了“梆!梆!……”的声音,打糍粑开始了。村民们从老家搬来的木槽、木锤洗得很干净,一旁刚蒸熟的金黄小米、雪白糯米、黑糯米正冒着热气。苗族王杨花把三种粮食分配均匀放入木槽中,一旁的男人们便举起木锤反复捶打,喊着口号,快慢有序。

    一时间木锤飞扬、米粒飞溅,不一会儿,原本均匀的米粒便粘在一起,打好的糍粑被摊开在簸箕里,简单的搓揉成团后便分给在场的人们享用。

    “每年过年都要打糍粑,刚开始还担心今年搬到新家可能打不了,没想到更丰富。”70岁的刘新兰老人一边吃着软糯的糍粑,一边乐呵呵地说。

    “大家搬来这里,第一次在城里过春节,难免有很多难以割舍的乡愁,我们组织活动就是希望大家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新生活。”惠水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刘合奎说,易地搬迁要让贫困百姓彻底摆脱贫困,不仅要保障物质,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

    据了解,2016年,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打响了决战贫困的“当头炮”,全省有36.2万贫困户下山进城,在新家迎来首个春节,也开启了新的生活。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