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新华网贵阳7月6日电(记者杨洪涛)“第十一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6月30日至7月1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媒体的18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多元·对话·展望:新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展开讨论。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会议收录论文70余篇,分四个分论坛同时进行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中国传媒大学历来重视传播心理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已为业界和学界培养了传播心理学硕士/博士130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长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目前,新闻学院正在筹建的新闻与传播心理实验室,也将为该学科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条件。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介绍,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下属各二级学会中规模最大、组织最规范、成果最突出、表现最活跃的专委会之一。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袁军对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两年来的进展和趋势进行了梳理,并对专委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郭镇之探讨了意识形态主体性的传播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葛岩分享了关于内隐认知与隐性传播的新话题;中广索福瑞副总经理丁迈从收视率角度分析了新时代电视剧观众的收视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俊秀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监控社会与隐私保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对丧文化流行的传播机制与心理动因进行了分析;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刘祥平从认知差序的角度分析了第三人效果心理机制的研究模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余小梅分享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从业者心理素质测评研究的最新成果。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叶琳娜·普罗宁娜分享了当今信息战时代信息与传播的特点;法国雷恩大学教授埃里克·纳夫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新闻业界发生的变化;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达特研究中心博士凯瑟琳·麦克马洪分享了关于创伤主题的新闻报道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以及新闻应如何发挥为社会疗伤的功能。
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首届始于1994年,主要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负责组织协调。2001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2002年起,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年会合并召开。目前,此项会议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日渐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认可。
[责任编辑: 邓娴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