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高考,可从初中 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扫码看新闻
随着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实施,全国各地都在制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很多学校校长经常抱怨,好的教学资源、学生生源都集中在那几个学校,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那么现在,高考制度开始改革后,学校之间将赢来重新洗牌的机会。”近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以《从新高考改革谈校长对学校教学的引领》为主题,为贵阳市部分中学的校长和老师做了精彩演讲。
人物名片:
田树林
现任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北京市生物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可持续教育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获得过“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科研杰出管理者”、“北京市杰出校长”、“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教育管理专家”等荣誉称号。
■ 关注高考综合改革
从2020年起,北京市同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每门科目满分为150分,总分450分。
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
从2020年起,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理、化、生、政、史、地、技术)成绩构成,等级性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满分值为750分。
中考:推进中考科目和分值改革
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察,扩大选材范围,突出地方特色,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北京市的中考改革,从2015年新入学初一开始,以适应高考综合改革。
高考:推进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
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课程教学改革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考试的能力导向。
增强试题的选择性和开放性,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展示个性才华的平台,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摈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田树林校长认为,新高考是用高考变革倒逼整个基础教育变革,倒逼高中教育的育人理念和课程改革。作为中学校长,研究了解新高考的内涵及操作方式,及时跟上改革步伐,是当前既急迫又重要的事情。
■ 新高考考试方式的变化
1、考生之间的总分差距缩小,同档次考生的同分现象增多。
对所有考生而言,三门“选考”科目均是自己的强势学科;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三门“选考”科目,采取等级计分;数学科目不再分文理,难度有可能“趋中”。
2、原考试方式下的“中分生”自然晋升为“高分”的概率增大。
对所有考生而言,三门“选考”科目均是自己的强势学科,三门“选考”科目的各等级人数比例是固定的。
3、必修课的走班教学由此引发的学生“一人一表”成为必然。
理、化、生、政、史、地、技术“七选三”,有35种组合,已经无法再像原来分“文科”、“理科”一样,按组合方式进行编班。
■ 新高考录取方式的变化
老高考:先选定学校,再选专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往往是先看分数能达到哪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然后再从学校的招生专业中做选择,往往忽略了考生的兴趣、特长。
新高考:专业+学校。可报考的专业与学生的“选考”科目有关;哪些专业应“选考”什么科目,由学校决定,且不同高校可能要求不同。
这些就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结果,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同一“专业”的分数撞车现象可能会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同分不同质现象。
■ 新高考有哪些信号
学校:一校一面
作为学校校长,应当思考这些问题,办学的价值追求、学校的现代转型、课程的整体设计、管理的系统改造、名师的团队打造。
“很多学校校长经常抱怨,好的教学资源、学生生源都集中在那几个学校,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那么现在,高考制度开始改革后,学校之间将赢来重新洗牌的机会。”田树林校长说,高考新政将呼唤高中学校办出特色,上面说到,除了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技术“七选三”,有35种组合。每个学校都有更多的机会,去打造自己的学科强项和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生:一人一表
高考新政激励学生学有所长。从初中时期,学生就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意识地往这方面靠拢。在新的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将拥有更多选择课程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会在较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田树林校长也建议,学校可以从初中开始,开展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让学生慢慢找到自己以后的方向,然后有目的地去学习。而学校方面,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开设学生需要的课程。
老师:一专多能
高考新政下,学生对所学科有了选择权,那么一定程度就是进入了“学生选师”的买方市场。此外,要求学校要开设有必修课、实践课、社团课等,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是多元化的,要具有对职业生涯的指导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借助高考改革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教师团队成长的最好契机。在变革中,教师们更容易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形成实践成果,而这种成果又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以转化和应用。这样的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便形成了学校教师文化。其次,教师文化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学校课程文化的重建,便能真正建立一种具有高度开放,高度选择性,能充分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课程实施体系。
本报记者 罗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