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金入市方案明确 官方称将合理控制投资风险

30.06.2015  18:1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任杰、赵阳 实习记者 史艳霞):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投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外界期待已久的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方案终于浮出水面。根据官方数据,未来,总额近6000亿元人民币的养老基金有望投资于股票、基金类产品。有关人士表示,养老基金入市投资,要以多元化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控制,实现保值增值。

截至去年底,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达到3.5万亿元,扣除预留支付资金,可纳入投资运营范围的资金共2万多亿元。按照现行政策,这笔巨额资金的投资范围严格限定在银行存款和买国债。这造成了投资渠道偏窄、基金贬值缩水的问题。随着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大,完善投资运营政策,成为现实需求。

未来,养老保险基金将投资哪些领域,备受人们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今天(30日)对媒体表示,根据投资办法,养老基金投资领域包括银行存款类产品、债券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类产品等三大块,投资股票、基金类产品不高于基金总量的30%:“在《投资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30%。这个30%规定的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市的上限比例,重点仍是合理控制投资风险。当然,在实际运营中,进入股市的资金规模和时点不是由政府来直接操作的,而是由授权受托的市场机构来具体运作,也不可能很快达到投资比例的上限。

如果按照30%的比例计算,未来投资于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金融产品的养老基金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对于养老金入市投资的问题,一些民众在接受国际台记者采访时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个人还是比较支持的,入市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就像现在我们用余额宝一样,如果做好投资,还有很大增值空间的。” “养老金不能入市,没法防风险。如果在股市上赔了,有没有什么机制,从什么地方再弄钱,政府会不会出钱把赔的钱都补上?

为了给养老金投资装上“安全闸”,《投资办法》做出了制度设计。比如,投资机构和受托机构分别按管理费的20%和年度投资收益的1%建立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养老基金投资发生的亏损;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各地养老基金委托投资的资金额度、划出和划回等事项,要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报告;受托机构、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也要如实向有关部门报告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情况。

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本台记者表示,从制度设计角度看,国家有能力保障基金运营安全,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养老金不是一般的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很多国家把它看成是主权基金,不是简单的市场操作,它要选择市场机制和市场最优秀的机构来管理。但是,它的经营策略和遇到风险时的防范,国家都会有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它。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它的平均的名义收益在7%到8%,克服通货膨胀的名义收益在4%,从长期来看,养老金都会保值增值,不可能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