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施洞:打造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交融的旅游古镇

21.12.2015  19:24

施洞古镇全景。

古镇的独木龙舟节。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1日电  “施洞的旅游发展要靠文化软实力来竞争,要靠当地苗族文化与当地自然生态来交融,一年两年可能无法看到重大经济效益,但坚持5年、10年就不一样了。”施洞镇党委书记石登说起施洞的未来发展自信满满。

    施洞镇,苗名叫“掌响”,意为“赶集之地”,位于贵州省台江县西北部,地处清水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在这里,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民间习俗延续至今,民族文化传承有条不紊,清水江边独天独厚的山水田园等自然资源,也让施洞成为打造成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交融的旅游古镇的理想之地。

    历年来,施洞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节庆为媒、文化为桥,办好独具施洞当地苗族特色的“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等节庆,发挥“苗族银饰”、“苗绣”的特色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着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而如今,施洞镇更是围绕“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理想家园”的目标,探索以当地苗族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促进旅游发展和打造旅游品牌的路子,彰显施洞苗族特色,展示施洞自然生态,让施洞“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交融的旅游古镇”的厚重底蕴鲜明突出地彰显出来,

     找准发展“大道” 构建古镇“地基

    近年来,施洞镇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为主线,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的重大决策部署,夯实推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结合,坚持“走旅游路、打综合牌、出文化彩、带百姓富”的发展路子,努力将苗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施洞支柱产业。

    加速旅游精品建设。以保护施洞古镇的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为主线,以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为突破口,现已科学规划了“四线”旅游发展战略,以民族风情、古镇风貌、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为四条主线,升级打造苗族银饰、刺绣、剪纸技艺展示及研发生产基地,苗族工艺品交易古镇步行街,古镇历史文物遗迹和清水江水上休闲娱乐旅游区,将用3-5年的时间,把施洞打造成中国知名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2012-2015年以来,施洞共投入了2.3亿元先后完成了施洞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路网工程建设、路面硬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风貌整治,完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服务,形成了一个集生态文明、民族文化、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特色城镇。

    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连年来,施洞都凭借其独一无二的“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两大节庆和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苗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近年,施洞继续向外推出以休闲度假为主,民俗体验、历史探秘等为辅的精品旅游线,通过网络、自媒体、旅行社、摄影论坛等多种途径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在2015年施洞“苗族姊妹节”现场,涌入施洞镇的国内外游客多达2余万人,其中外国游客3千多人,摄影爱好者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