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旅游再上新台阶谋求新发展

26.01.2015  23:39

  记者 张 齐

 

  刚刚过去的一年,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发展旅游业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省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国家旅游局总结旅游发展“贵州模式”,更加坚定了旅游发展自信。各地在政策、资金支持上保障力度明显增强,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全省旅游行业坚持把“五个一方”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理念,统筹保护与利用、美化、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关系,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做出了新的贡献。

 

  今年,我省旅游业将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贯彻落实全国旅游业发展“515战略”,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与时俱进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

 

   2014年

 

  我省围绕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的目标,主要指标全面完成,旅游景气指数增加2.03个点,上升到107.77。去年,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95.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08%和22.16%。全省旅游业呈现结构优化、业态创新、转型加快、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产业规模   投资提速 主体壮大

 

  全年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同比增长20.08%,旅游接待总收入2895.98亿元,同比增长22.16%,100个旅游景区在建项目1091个,全年完成投资231.1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60%,全年签约项目148个,累计到位资金213.01亿元。完成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4家,梵净山、荔波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等级评定,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50家,同比增长38.88%。百里杜鹃、荔波景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新增三星级以上饭店11家,新增旅行社32家,持证导游突破1.2万人。

 

   结构质量   客源优化 质效提升

 

  在全国接待入境游客呈现负增长的压力下,我省全年接待入境游客85.5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2.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7.6%。接待省外游客1.42亿人次,同比增长20.1%。2014年省外入黔漫游用户为1.55亿人次。坐下来、静下来、住下来的游客不断增加,以生态、体验、休闲、度假、康体、避暑为出游取向的游客占全省接待游客总量七成以上,全年接待过夜游客1.03亿人次,同比增长20.3% ,国内游客人均花费突破900元。

 

   综合效应   拉动强劲 贡献突出

 

  据测算,2014年全省共实现旅游增加值780亿元,占GDP比重达8.7%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8%左右,全省旅游业生产税净额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10.5%左右,旅游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对服务业拉动作用更加显著。517个村寨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4个,全省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4%,带动社会就业234万人,受益人数超过470万人。63个景区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互融互连互通。

 

   成绩一:景区扩容升级步伐加快

 

  去年,2.6亿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向国家部委争取资金1.25亿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发放贷款100.9亿元,累计贷款金额207.5亿元。组织开展“3个十佳景区”评选活动,推动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先后4批次推出72个新景点、新项目。一批产业融合项目有效推向市场,一批文化体验型旅游景区相继面世,一批老牌景区改造升级成效显著。施秉云台山喀斯特申遗成功,为我省再添一张世界级名片。

 

   成绩二:改革破题释放发展红利

 

  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遵义、铜仁、毕节、安顺等地把旅游改革纳入旅发大会重要内容进行部署。29个改革试点单位在优化机构设置、理顺体制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铜仁等5个市州设立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旅发委,遵义、黔东南辖区内10余个县(区、市)恢复单设旅游局建制。100个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112个景区实现了公司化运营,省产投公司引进战略合作者发起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基金,省旅投公司与华侨基金设立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发售。

 

   成绩三:“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加快构建

 

  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9个市州均实现机场通航,加密航班航线41条,贵广高铁开通,立体化快速交通体系加速形成,贵州旅游发展迎来最大“红利”。依托100个景区和乡村旅游升级工程,开展景区网络化布局,启动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推动贵航集团、贵旅投集团构建覆盖全域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体系,开通荔波号高铁旅游专列。一批特色精品客栈和主题酒店应运而生。联合两广开发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组建贵广高铁旅游营销联盟,推出一批组合式旅游产品,实现区域营销优惠措施互通共享,高铁“红利”迅速释放。

 

   成绩四:重大活动平台影响力充分彰显

 

  创新举办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题活动丰富多彩,首批“贵州旅游文化大使”精彩亮相,164.78亿元旅游项目现场签约,贵阳市投资49.51亿元推进景区提质升级。全省6个市州建立旅发大会机制,平台效应向纵深拓展,迅速催生一批新景区新项目。依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功举办生态旅游主题论坛,发布“全球十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发表《生态文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贵阳宣言》。“两赛一会”国际化、产业化、市场化步伐加快。

 

   成绩五:旅游外宣交流合作成效明显

 

  省领导率团赴台湾、香港、澳门、瑞士、捷克、匈牙利、韩国开展交流合作和旅游推介,大大提升了“多彩贵州”在境外的影响力。全年共组织开展 “走出去”、“请进来”活动50余批次,在境外1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0余个大中城市开展营销推介,高速高铁和航空通达城市成为宣传营销主战场。省政府选聘12位中外文化名人代言贵州旅游文化,创新旅游走出去“新方式”。坚持营销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微营销活动,贵州旅游官方微博粉丝突破150万、官方微信进入全省政务微信综合影响力排行榜前3,指导开展旅游优惠体验活动100余项。

 

   成绩六:智慧旅游取得阶段性成果

 

  “智慧旅游云”纳入全省大数据产业“七朵云”重点工程,与天涯、贵旅集团、贵州联通、贵州移动等企业合作,编制《“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全面实施智慧旅游云建设工程。贵阳、铜仁智慧旅游城市试点,黄果树、青岩古镇智慧旅游云示范景区以及北斗卫星旅游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旅游景区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多彩贵州云上旅游”APP设计开发初步完成,“多彩贵州旅游卡”会员突破50万,淘宝贵州旅游馆入驻旅游产品超过1000种,黄果树智慧旅游电商平台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

 

   成绩七:旅游行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联合16家省直单位建立旅游市场和环境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贵阳、赤水、湄潭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组织指导各地开展检查行动266次,对37家旅游经营单位下达责令整改通知,处理有效旅游投诉113件,为旅游者挽回经济损失78.92万元。

 

   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10件大事

 

  高质量开好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发大会项目建设基本完成。

 

  全面完成国有、国有控股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争取世界旅游组织支持,办好国际乡村旅游论坛。

 

  加快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确保20个景区建成并投入运营。

 

  基本完成10个融农业、体育、民族文化、扶贫开发、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黄果树、龙宫等景区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培育开通国内外旅游航线10条以上。

 

  完成境内外旅游市场促销10场以上,签订一批旅游投资、市场合作、涉旅产品开发合同项目。

 

  制定实施全省景区餐饮、商业网点、高速公路休息区、家庭旅馆等管理标准,完成10个以上景区的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理顺现行客运体制,培育有规模的自驾游市场主体5户以上。

 

   2015年

 

   发展目标:

 

  接待游客3.5亿人次,同比增长17%;力争接待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确保旅游总收入达到34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9%左右。

 

   任务一:推进综合改革

 

  推进资源型景区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战略重组,构建混合所有制主体。加大指导督查力度,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及时总结推广百里杜鹃等试点改革经验。加快推进省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工作。把支持旅游产业和惠及旅游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税费减免、供地政策等落实到位,最大限度给旅游业“松绑”。

 

   任务二:加快“快旅慢游”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三要素配套问题。围绕高速公路、高铁站点和干、支线机场,规划建设游客中心、旅游汽车租赁网点、停车场、汽车营地,实现交通节点与景区景点的互连互通。把自助、自驾游服务纳入“智慧旅游云工程”建设内容和地方智慧旅游建设项目。支持推动环梵净山、沿赤水河等区域建设旅游公路,联合交通部门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将省际边界服务区打造成为“多彩贵州”形象展示和自驾游集散中心。把精品客栈、主题酒店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加快实施,研究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并纳入招商引资和100个旅游景区项目重点支持,引进一批品牌连锁企业和专业团队在我省落户。以“车窗风景线·多彩贵州游”为主题,推出高速时代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开发提升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文化体验、户外运动、修学旅游等慢游产品体系,推出覆盖全省、带动全域、延伸周边的休闲度假精品线路。

 

   任务三:提升景区建设水平

 

  创新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围绕景区智能系统、旅游交通、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重点景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将重要假日、重大活动作为项目推向市场的目标节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推出一批成功一批。引导专项资金向示范景区倾斜,力争全年旅游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推动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并积极申报国家旅游度假区,力争新增10个左右4A级以上旅游景区、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0个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任务四:深化产业融合

 

  认真谋划未来五年全省旅游业发展思路、目标和举措,高起点编制贵州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旅游经济带重大战略机遇,力争更多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围绕5大产业、5个100、六项行动计划、生态移民、扶贫攻坚等,拓展旅游产业要素,形成景城、景乡、景产统筹互动新格局。高起点推进一批户外休闲、体育旅游、科普旅游产品建设。

 

   任务五:筹办好旅发大会

 

  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今年在安顺召开,安顺将以“美丽乡村游”为主题,整合黄果树、龙宫和屯堡旅游资源,做好主会场、观摩景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整体布局,把黄果树景区和“大屯堡”打造成真正的龙头品牌。结合安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统筹实施景区建设、乡村旅游、交通设施、智慧旅游、配套设施、标准化服务提升工程,率先在全省建成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

 

   任务六:重点部署入境市场开拓

 

  把入境市场开拓当成一场攻坚战来部署。盯住港台、日韩、东南亚一级市场和欧美等重点远程市场,联合民航部门突破国际航线这个“瓶颈”,积极组织参与韩中旅游年、中国中东欧旅游合作促进年等系列推介活动,在重点客源地设立贵州旅游营销中心。与日本平和观光、韩国东方航空、新加坡中欧航旅等境外大型组团社共同包装营销贵州线路产品,培育入境市场增长点。合作办好“台北美食展”、“台湾学子赴黔游学”等活动。把高铁市场延伸到港澳,通过系列宣传促销,继续扩大贵州在香港的宣传推广。研究制定入境旅游市场营销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入境旅游奖励政策与实施办法,从旅游专项资金中预算专门资金对开拓国际市场有贡献的企业实施重奖。依托贵广、沪昆高铁和渝新欧国际铁路等通道,加强与主要入境游口岸城市的联动与合作,打造“一程多站”式国际旅游线路,力争入境旅游市场实现12%左右的增长。

 

   任务七:力促乡村旅游发展上水平

 

  重点依托田园风光、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手工技艺、生态食材、清新空气等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规模化、效益化。以开发“美丽乡村游”特色产品为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建设行动计划》,争取世界旅游组织支持举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筹办贵州山地生态国际旅游节、美丽乡村旅游年主题活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倾斜,开发建设、升级改造10个农业、体育、民族文化、扶贫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依托我省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统筹扶贫、生态移民、交通水利等项目,提升完善乡村旅游规划、布局和建设,支持各地开发酒庄、茶庄、药庄等特色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由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把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重点,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部门服务”的旅游扶贫工作新机制,对纳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的517个村寨实行建档立卡、跟踪服务,形成资金整合、政策配套、产业支撑的乡村旅游扶贫格局。

 

   任务八:加快智慧旅游和人才建设

 

  推动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加强与通讯运营商和旅游电商的合作,建立旅游与涉旅部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旅游集散地、机场、车站、景区、宾馆饭店、乡村旅游扶贫村等重点涉旅场所的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以电子门禁闸机、监控监测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确保“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投入运营。加强人才智力支撑,开展“旅游专家基层行”活动,实施旅游经营智力引进和人才自培战略,积极引进品牌管理公司和专业团队参与酒店、景区等旅游实体管理,探索建立本土旅游人才就业激励机制。

 

   任务九:强化行业治理

 

  争取人大及法制部门支持,开展《旅游法》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力争年内完成《贵州省旅游条例》的修订。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严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旅游市场秩序督办督查、综合评价和警示退出制度,建立健全景区流量调控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确保旅游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