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刊登《特色小城镇点缀贵山秀水》

18.07.2016  20:09

贵州日报》刊登《特色小城镇点缀

贵山秀水》

 

三年投资1152亿元

盛夏,蜿蜒的赤水河沿着茅台镇悠悠流过,带着浓浓醉人的酒香源源不断地飘向远方,沿街悬挂的酒旗随风摇曳,一幅“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

在贵州,像茅台这样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小城镇日渐增多,如珍珠般点缀在黔山秀水之间,既让当地群众安居乐业,也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三年来,全省各地以改革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靓点、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理念,坚持产城互动、镇村联动的路径,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

安顺市旧州镇浪塘村着力推进农房、村庄环境整治、乡村旅馆和农家乐建设、产业项目建设,彰显古镇及屯堡文化特色,成为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

黔西南州者相镇纳孔村依托三岔河、双乳峰等自然风光,挖掘布依文化,开办乡村旅馆,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乡村;

黔南州盘江镇音寨村依托布依民俗风情打造金海雪山旅游品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小城镇发展,产业是支撑。各地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围绕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和移民安置型等发展类型精确定位,引导示范小城镇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构建起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铜仁市大龙镇和遵义市鸭溪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产业全面发展;贵阳市青岩镇依托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建成集历史、人文、民俗为一体的古镇,成为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重要目的地;黔东南州西江镇、肇兴镇依托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发展乡村旅游,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各地还通过挖掘历史遗存、文化遗产等资源,强化地方文化元素应用,将示范小城镇建设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载体,丰富本地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

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投资1152亿元。

53家单位倾情帮扶

2015年,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从114个增至142个,对口帮扶单位从42家增加至53家,包括省直厅局28家、中央在黔企业19家、省属企业6家。

各帮扶单位按照精准帮扶的原则,“点上帮扶”出实招,“面上帮扶”动真格,通过智力、协调、项目、面上帮扶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帮扶,持续加大对省级示范小城镇的帮扶力度。

按照项目化推进、实物化落实的要求,各帮扶单位把年度帮扶工作细化到项目、落实在资金上,多方筹资融资,加大对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力度。2015年,53家省级示范小城镇年度直接帮扶资金21.24亿元。

各帮扶单位结合部门职能,主动协调省有关部门,为示范小城镇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争取支持,协调帮扶资金共计15.86亿元。其中,省发展改革委协调和帮扶威宁自治县迤那镇项目共8个,涉及中央、省级资金共880万元;省财政厅为贵定县昌明镇协调帮扶资金8987.75万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帮扶西秀区旧州镇各类补助资金2093万元,协调补助资金2000万元。

帮扶单位在开展“点上帮扶”(对口帮扶)工作的同时,积极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等方面对全省示范小城镇进行“面上帮扶”(整体帮扶)工作,帮扶资金共计243.5亿元。

各帮扶单位还在智力、人才方面进行多元化帮扶。其中,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展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管理专题培训,省教育厅、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农委、省卫计委、省国资委、省统计局等7家单位为示范小城镇培训各类实用人才。

实施“十百千计划”和“十大提升工程”

6月1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促进100个城市综合体健康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暨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2016年第一次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确定20个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县名单。

经过会议审议确定的20个试点县(市、区)分别是:贵阳市开阳县、修文县;遵义市播州区、仁怀市、湄潭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区;毕节市七星关区、金沙县;铜仁市玉屏自治县、石阡县;黔东南州凯里市、台江县;黔南州贵定县、龙里县、福泉市;黔西南州安龙县、兴仁县。

根据这次会议部署和201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精神,“十三五”期间,我省小城镇建设将着力实施“十百千计划”和“十大提升工程”。即在20个试点县(市、区)整体推进区域内小城镇建设,继续支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带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共同发展。在小城镇实施整县提升、改革提升、规划提升、项目提升、镇村联动提升、绿色提升、文化提升、电商提升、管理提升、开放提升等“十大提升工程”,打造贵州特色小城镇升级版。

 

文章来源:7月18日贵州日报7版   编发 王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