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创新驱动谋跨越 转型升级促发展

13.01.2015  17:22

创新驱动谋跨越 转型升级促发展

——南明区在全省增比进位中再获第一的背后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13日电 在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中,成功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为贵州省唯一入选的市辖区,并被列入“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在全省88个区(市、县)中,“增比进位”综合测评排名领先,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蝉联全市第一。盘点去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贵阳市南明区可谓亮点频闪。

    统计显示,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8.5亿元,同比增长15.5%;财政预算总收入达108.76亿元,同比增长18.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9.83亿元,同比增长18.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亿元,同比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2.74亿元,同比增长15%。

    这一系列成绩单的背后,是南明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坚持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实践。

    过去,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由于工业经济总量较小,骨干企业陆续搬离,缺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支撑,加之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高,都市农业发展不够充分,南明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仍显粗放、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如何才能突破瓶颈?

    2014年,南明区借助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契机,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了呼叫产业建设规划,大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相继在花果园建立了南明云产业示范基地,引进中关村讯鸟、江西轩通等呼叫企业,建设呼叫坐席达到1000席;促成贵州佰仕佳科技集团与IBM公司联合建立大数据人才培训基地;新增贵州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家。

    同时,南明区积极淘汰高能耗、低效益产业,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并积极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扶持成长性企业发展,不断为二产发展注入活力。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6家,达到85家,实现增加值35.6亿元,同比增长22.5%。

    现代服务业方面,南明区大力实施名街商圈打造、楼宇经济振兴、现代物流发展计划,对花果园新增9栋楼宇进行产业规划,招引1000余家企业入驻;在国贸逸天城建设6万平米新型商业综合体,开创了全省商业新模式,同时,长和长远物流园、四川润茂物联港等项目加速推进,多彩贵州城文化旅游展示中心、1958创意园、黔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精彩亮相,带动了传统服务业的提质转型。

    去年1至12月,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实现69.45亿元,同比增长19.9%,金融网点188个,新增12个。全年旅游收入达到240.54亿元,同比增长20%,接待旅游人数达到920.4万人次,同比增长20%。

    一产方面,南明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投入500万元建设“小康水”项目73个,解决了3000余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入910.37万元,完成“小康寨”项目17个;投入500余万元,完成县道中修4公里,村寨道路硬化14公里,人行步道1公里,农村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大幅改善。

    大力推进水果、蔬菜、花卉等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城郊观光型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完成18000亩蔬菜基地建设、升级改造蔬菜保供基地6490亩,蔬菜累计播种面积达6.2万亩次、产量6.3万吨;水果总播种面积1.43万亩,产量1万吨。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也硕果累累。奥特莱斯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贵州柏强制药有限公司、兆明羊城西饼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已投产;贵阳新维气体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进场施工。全年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245亿元,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7730.1万美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高位运行,最终化作了丰硕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到群众。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南明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5867元,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2437元,增长10.9%。(罗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