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陆坪镇石明友"任性"17年 只为山旮旯有条出路
半山腰开辟出来的山路。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7日电 “我爸爸这17年来奔波忙碌,全为了修这条路,太‘任性’了。”这是贵州大学大三学生石远菊见到笔者时的开场白。
石远菊的“任性”老爸,名叫石明友,今年51岁,家住福泉市陆坪镇翁羊村董炳炸底组,34岁时开始带领村民修路,17年来坚持不懈,“任性”而为。为了修一条路,坚持了17年,笔者带着疑问深入董炳炸底组,想看看石明友有怎样“任性”的故事。
石明友家还是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房子。
为筹钱,他捐工资睡球桌
这条17年来一直让石明友日思夜想的路,从董炳炸底修到瓮羊村委会门口,大约10公里左右。虽不长,但修起来实在是太困难了。尽管难,但石明友不愿放弃,他不想让父老乡亲们到乡场上买一对猪仔都要起早贪黑的悲剧代代重演。
1998年董炳与翁羊还没有并村,石明友是董炳村委会副主任,那时他就开始想办法要为乡亲们修一条走出山旮旯的路。在董炳村与其他村合并为翁羊村的时候,石明友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并郑重承诺:要把出山之路修通。
从炸底到翁羊村,路虽然不长,但全是连绵的大山和深深的壕沟,难度太大,太苦太险,一般工程队都不愿进山修路。石明友知道,只能靠村民自己。
2001年,石明友到毕节市开会时,向市领导说出了村民的修路愿望,得到市里支持的钢钎10根、大锤20个,以及开山所需的炸药和2万元资金。正当村民们热情高涨的时候,问题出来了。由于山石坚硬,修路的工具很快被磨坏了,急需补充修路工具,否则,修路工程将半途而废。
无奈之下,石明友想到了两个办法,一是动员村干部及组长暂时把每月的岗位补贴捐出来,先买工具解燃眉之急,二是再到市里争取资金补贴。
看到石明友带头把自己一年的720元工资捐了出来,村组干部也十分慷慨地捐了自己一年80元的工资,用这笔钱买来工具,继续修路。
“哪个都没有老石吃得苦。”组长李兴文叹了口气,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2001年秋,石明友一大早到市里找相关部门“化缘”,到城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钟了,刚好领导外出开会,要很晚才回来。石明友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回去吧,难得出山一次,不能空手而归,不回吧,在城里又没有落脚处;住旅社吧,舍不得,修路还差钱呢。
思来想去,石明友决定在城里待下来。恰巧,市委大楼旁边有一间废弃的保管室,门是敞开的,里面有一张乒乓球桌,就这样,他在乒乓球桌上睡了一晚。深秋的夜晚,穿堂的寒风让他整晚难以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