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易地搬迁挪穷窝 脱贫致富展欢颜
能致富
百姓发展好乐业
毕节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让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操心的第一大事是搬迁之后贫困户如何脱贫致富,“把几十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不能一搬了之,一定要帮助他们培育产业,让他们能致富、不返贫。”
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持同样的看法。据他介绍,今年贵州省计划实施搬迁45万人中,55%的村民搬迁后需要就地解决就业。王应政据此道出了贵州省脱贫攻坚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生态移民如何脱贫致富。
“移民安置规划之初,安置点的合理布局尤为重要,必须要有利于村民就业、创业。此外,还要为安置点的群众配置相应的产业和项目。”这是王应政对这一难题给出的建议。
此次的观摩中,贵州省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可供借鉴的答案——
黔西县绿化乡马坎村安置点,新居仍在装修中,脱贫计划已经制定完毕:“两短”产业扶脱贫、“两长”产业促致富。
所谓“两短”产业扶脱贫,就是引导群众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包心菜种植和养牛,并至少帮助一户村民培养一项技能,推荐一个就业岗位。
“两长”产业促致富,则从挖掘旧资源,激活老产业入手,把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利用起来,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经果林种植,依托附近的湿地公园、大海子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做到搬出一个村子、留下一片林子、装满一个钱袋子。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凉都休闲农庄安置点采取“三变+易地搬迁+扶贫”模式,以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为资本金融资建设,根据搬迁政策及搬迁贫困户人口情况,设计不同的户型。建设完成后,将房屋一楼产权办理给农户用于居住,二、三楼产权归公司所有,用于商业运作回收成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农户可以按照成本价回购二、三楼产权用于居住或自主经营。
龙里县县长陈曦对这种模式很感兴趣:“这个安置点充分考虑了群众的就业,把‘三变’真正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体现了我们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把当地的资源变成了今后的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援和平台,我觉得钟山区这种‘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的做法,值得龙里学习借鉴。”
在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幺铺镇龙井村安置点,建筑机器仍然轰隆隆运作赶着进度,配套的产业却早已到位,2号食用菌种植大棚里,一袋袋菌棒交错排列,冒出头的香菇、冻菌等着主人李喜光来摘。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建档农户,李喜光虽然还没有住进新房子,新事业已经让他十分满意了,精心呵护的食用菌让他一年的收入最低能有2.4万元。
黔东南州岑巩县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中,结合岑巩经济开发区实际,积极探索将工业强县主战略与大扶贫战略行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已建成的1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平台,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解决易地移民搬迁户、失地农户、城乡低保户就业问题,确保每人每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目前,该经开区标准厂房入驻打火机制造、装饰材料、电线电缆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2户,有就业人员60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就业120余人。
在桐梓县花园移民新村,搬迁户曾普宇租下一个20多平方米的店面,开起了包子铺。每天,包子铺的毛收入有400多元。
感念党的扶贫政策好,曾普宇在包子铺的门头上贴了一副大红的对联。上联:包子铺蒸蒸日上;下联:共产党款款深情;横批:同步小康。
看到包子铺的生意红火,代表们亲切地称他家的包子叫“小康包”。(记者陈毓钊 樊园芳 潘树涛 黄瑶 方春英 刘力维 梁晓琳 刘义 谌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