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春江花月夜》今晚大剧院开演 张军:不会让观众感到“雷人”

26.06.2015  06:26

昨晚全剧彩排,张军饰演的张若虚(左)在第一场《摇情》中。蒋迪雯摄

■本报记者 诸葛漪

上海大剧院后台,一米多高的鬼面人偶、缀满拳头大花朵的黑纱雨伞,夹杂在粉紫、淡蓝戏服间,格外引人注目。今晚起,新编昆剧《春江花月夜》将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晚。反传统的道具、戏服乃至造型,《春江花月夜》会否遭遇新编剧常有的“雷声”争议?主演张军在彩排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十足,“《春江花月夜》不会让观众觉得雷,也不会让观众看不懂。”

该剧本出自80后女编剧

春江花月夜》由上海大剧院、现代戏剧谷、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联合出品,张军在各方合作中起了一锤定音的作用。他坦言,自立门户后,每年都会收到5—10个剧本,但少有能打动他的,“我不着急排新戏,不少戏曲剧本,昆调、京调、越调都能演,没有特色。”在张军看来,每个剧种有所长也有所短,越剧擅长讲人生观,京剧讲世界观,昆曲讲宇宙观,“每个剧种都有自己局限,而局限恰恰是自己的特点,看你怎么放大,这很有做头。

这部出自80后女编剧罗周之手,在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上作为讲评的剧本,被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一眼看中,推荐给张军。

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张若虚名诗《春江花月夜》为灵感,讲述一个由爱萌发、感怀生死的故事。曲牌体给昆剧设了难题,却也是其魅力所在。张军尤其在意台词格律、平仄、表述方式必须遵循昆曲延续数百年曲牌体传统,他叮嘱担任唱腔设计的孙建安,“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唱腔像是似曾相识的老曲子,非常平淡,但里面起承转合非常汹涌。

新剧修改让观众能看懂

春江花月夜》中,张军扮演的张若虚历经生死,始终活在27岁,与16岁、26岁和66岁时的女主角辛夷三次相逢,由此感怀时间,面对苍茫宇宙写下长诗。《春江花月夜》严格遵守曲牌体的文字,让同行赞不绝口,也给张军提出了挑战,“昆剧典故多,台词不是那么直白。有些戏,观众一时不能看懂。”他举了自己最爱的《玉簪记》“懒画眉”曲牌中“伤秋宋玉赋西风”一句,“现在有多少观众知道宋玉写过《西风赋》最为有名?

春江花月夜》将典故“阮籍哭兵家女”作为戏核。《晋书·阮籍传》载“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编剧用阮籍典故表达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张军表示,“我们把观众看不懂的,修改到能让大家看得懂。”原剧本体量庞大,8折戏连演两晚,被缩编为2个小时,“张若虚和辛夷3次见面,成为全剧主要结构,减少抒情,强化故事性。

剧中,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魏春荣饰演令张若虚魂牵梦萦的辛夷,上海京剧院著名演员史依弘饰演鬼仙曹娥,著名京剧艺术家关栋天出演张若虚好友、“草圣”张旭,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李鸿良饰演淮南王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