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贵州民族大学华工民大青春梦之队2019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贵州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201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递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锻炼大学生意志,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2019年8月17日-23日,由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组成的华工民大青春梦之队,赴镇远县报京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共有31名师生,其中老师3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22名。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了爱心支教、科技下乡,同时从侗族文化、脱贫攻坚成效、“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开展调研,共走访51户报京乡报京村和屯上村村民,积极为报京乡脱贫攻坚注入华工力量、注入民大力量。
8月18日上午,“三下乡”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在报京乡中心小学举行,报京乡纪委书记周兴华代表乡党委、政府致辞。他表达了对“三下乡”实践活动老师们及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并表示乡政府、中心小学将全力配合此次活动的开展。贵州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袁鹰和挂职副院长戈明亮分别就学生的安全、活动安排提出了要求。在启动仪式上,袁鹰为华工民大青春梦之队授旗,代表学院向报京乡中心小学捐赠了3D打印机、书法学习用品等物资。
在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共分成两个活动板块,分别是爱心支教和走访调研。在爱心支教项目中开设作业辅导、书法练习、3D打印展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内容,丰富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开设的3D打印展示环节,小朋友们求知若渴,兴趣很浓,每天都很期待打印出来的成品。实践队的同学们积极为报京乡的小朋友们开展教学活动,从班级管理、课程设置、知识讲解,到户外活动、生活细节、往返校园安全等方面,全身心投入其中,以百分百的热情与小朋友们共同完成体验,与小学生们建立了浓厚的感情。
活动中,实践队共走访屯上村和报京村的51户人家,其中有13户大学生家庭,6户贫困户,5户退休老干部等,主要围绕大学生资助政策宣讲、脱贫攻坚实际成效、侗族文化的收集、网络安全宣讲等内容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走村入户,与村民拉家常,倾听他们的诉说,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并且认真做好记录。
最后实践队在报京乡中心小学举行了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驻村干部张登林队长和李崇连分别就开展基层工作重点难点,以及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两方面的内容与志愿者们进行经验交流。两位驻村干部分享了工作实例、报京乡发展历程、与村民谈心谈话等具体工作内容,让同学们从点点滴滴开始了解基层工作。在场的志愿者还就人才引进、基层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案、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与基层党建工作等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
五天的社会实践,同学们白天开展实践活动,晚上进行总结交流、资料汇总,每天都繁忙而充实。
在走访调研中,大学生们为报京村8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及家长宣讲了大学生资助政策,从“奖、助、贷、补、减”五个方面展开,并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在侗族文化调研方面,他们收集了报京侗族的“三月三”节日文化、农历每月节日故事、传统手工织布与刺绣、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一个热情好客、文化丰富的报京侗族;在脱贫攻坚成效方面,该乡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观的体检,就是每家每户都常说的一句话,“现在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以报京村为例,村民的用水用电方便了,现在住的砖房也比以前更宽敞、更舒适、更安全了,乡村道路也全部硬化,出行方便了。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驻村第一书记黄介武教授,在驻村期间想方设法为报京村凑集资金,进行了道路硬化、房屋翻新、鱼塘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赢得了报京村村民们的一致好评。在医疗改革方面,医疗政策惠民,村民们不用再担心没钱看病,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病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看病再交钱。总体来说,报京村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报京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何坤均在交流中谈到,报京乡目前最大的致贫原因是教育,希望和华南理工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继续保持友好合作。乡党委将积极带领全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投身乡村振兴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培养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挂职贵州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戈明亮副教授谈到,此次活动以“两校三院”的创新模式展开,效果很好,值得继续发扬,拓展两校优势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为报京乡教育发展、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华工民大青春梦之队开展科技下乡,激发小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活动形式,助力报京教育发展。戈明亮强调,要以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起点,为大家播下希望的种子,展望未来,大有可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