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公安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裡”--黔南州公安局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观察
强化犯罪实时控制
构建打防管控建一体警务运行新模式
4月24日22时许,都匀市广惠辖区一商铺发生故意杀人案致两人死亡,110接报警后通过指挥平台就近派警,网格化接处警队不到1分钟便赶到现场,及时控制了犯罪嫌疑人。从接警到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整个过程不足5分钟。
如此快速的接处警速度,得益于都匀市公安局构建的指挥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扁平化指挥体系,而这一切与都匀警方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建立“犯罪实时控制”机制密切相关。
2013年9月,作为全省犯罪实时控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都匀市公安局紧紧围绕省公安厅犯罪实时控制“一个核心、四轮驱动”的建设思路,建立了集打、防、管、控、建为一体的犯罪实时控制警务机制。
该机制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各类违法犯罪、突发性案(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
同步或先期採取预防、控制、打击、处置的有效措施,转以往的被动防范为主动进攻,变事后打击为事前预防,实现了打击与防范的有机结合。
在“犯罪实时控制”机制建设中,都匀市公安局全力构建扁平化指挥体系,突出信息精确指导下的扁平化指挥、科学化防范、实时化打击﹔深入推进接处警规范化,完善有警接警、无警巡逻、动态备勤等工作制度,构筑起全时空网格化社会面巡防体系﹔强化侦查破案专业化﹔强力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的“针尖效应”,从源头上摸排、化解矛盾﹔推动社会治理多元化,大力实施“三队一室”、“两队两室”和农村派出所“一包到底”三种勤务模式,实现社会治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确保各类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得到化解、治安问题从源头上得到防范。
在“犯罪实时控制”机制建设的推动下,今年以来,黔南州现行刑事案件发案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0.67%,破案率上升26.47%,打击团伙数同比上升25.46%,治安防范绩效和群众安全感系数明显提高。
以“135工程”为抓手
打造社会问题源头防范治理新局面
今年9月1日,11岁的流浪儿童谢小安(化名)终于进入学校开始念书。他人生的转轨,得益于都匀公安创推的“雨露工程”。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流浪少年、艾滋病人、吸毒人员、刑事违法前科人员等特殊群体犯罪多发、管控受阻,成为社会治理的难点。公安机关多年“静态严打”模式日益遭遇动态社会“挤出效应”挑战,陷入打不胜打、防不胜防困局。
为了帮助失辍学问题少年儿童回归校园,都匀市公安局按照黔南州社会治理创新“135工程”的部署要求,推出了“雨露工程”,开设了“雨露班”,接收了60名问题少年儿童就读,帮助学员矫正心理、规范行为。目前已有20名少年儿童回归学校,7名青少年自主就业,回归学校和社会后的雨露学员,未出现重新违法犯罪情况。
在“雨露工程”之外,黔南州还著力推动实施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阳光工程”、救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安宁工程”、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和社会闲散问题人员回归社会的“回归工程”、全力救治艾滋病患者的“红丝带工程”,大力扶助困难弱势群体,全力做好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工作。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黔南州现已建立“雨露学校”12所,“阳光企业”15家,“安宁医院”2所,“回归安置基地”12家,“艾滋病特殊医院”2家,870余名刑释解教人员、1600余名吸毒人员、110余名艾滋病患者、340余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370余名失辍学流浪问题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和救治。今年以来,黔南州刑释解教人员违法犯罪率下降29.9%,吸毒人员违法犯罪率较去年同期下降33.72%。
设立“一村一警务助理”
延伸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触角
“自从村警进驻后,我们心裡更踏实了,办事也更加方便了。”龙裡县冠山街道五裡村村民余卫新高兴地说。据悉,随著龙裡县公安局推出“一村一警务助理”警务运行模式以来,短短两个月时间,全县“村警”累计为群众送身份証上门400余个,代办户口本150余个,调解矛盾70余起,村民们都亲切地称“村警”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知心人。
今年4月,针对农村基层政权社会管理功能薄弱,村民有话没地方说、有事找不到人办,农村警务工作亟须“补位”的现状,龙裡县公安局按照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孙立成的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农村警务机制改革新途径,推出“一村一警务助理”警务运行模式,有效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裡”。
在全县154个行政村中建立起规范化的村级警务室,并分别配备1名驻村警务助理。警务助理从本村推选产生,由龙裡县公安局统一管理、统一考核,长期驻村并专职从事村级警务工作,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农村群众。
同时,龙裡县委、县政府明确了“警务助理”的身份、待遇、职责,配套了相应的选举、管理、考核、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形成了“中心派出所统一管、包村民警时时管、村级警务助理具体管”的农村警务运行新模式。
设立“一村一警务助理”,解决了公安工作在农村触角延伸难、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农村警力不足的问题。村警作为公安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深入群众加强服务,实现了群众满意、村支两委满意、乡镇党委政府满意、公安机关满意的多赢局面。
除了“犯罪实时控制”、“135工程”、“一村一警务助理”等创新外,黔南公安还形成了以特警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应急处突实战勤务新机制、以“千警千村认门入户连亲工程”为载体的警民和谐新关系、以“四级一网考”为平台的管理考核新体系等好经验、好做法。
因为成效突出,黔南公安经验得到中央第四巡回督导组和省委高度肯定。省公安厅将其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了贵州公安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铸安工程”,同时将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纳入了《贵州省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总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