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城添新绿——从“月月造林”行动看遵义市生态文明建设再发力

15.06.2015  13:08
红色之城添新绿——从“月月造林”行动看遵义市生态文明建设再发力 - 林业厅
来源: www.gog.cn
2015-06-14 10:11  来源: 多彩贵州网 -贵州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其伦 黄霞  编辑: 李青

  遵义市中心城区十万亩风景林

  山村变美了,群众脱贫了。

  乡村产业化,乡村城镇化,乡村风景化,乡村时尚化。

  把全村作为景区来规划,把民居作为艺术品来设计,把山岗作为绿色银行来建设,把山水作为园林风景来雕琢,把村庄打造成4A级景区。

  这一梦想变为现实,源自于敢想、真干和巧干。

  杉坪村,一年前还是桐梓县一个山路泥泞、民房破旧、缺水缺电、信息不畅、荒凉稀落的国家扶贫开发二类重点村,如今,这里华丽转身为“城市候鸟”栖息休闲的风景区。通村油路组组相连、漂亮洋房散居林间,乡村夜晚“星星点灯”,花海荡漾、电瓶车穿梭、游人如织。

  破茧成蝶,从荒山变成金山,从贫困村变身小康示范村,如今的杉坪,家庭农场转型升级、乡村农家乐宾客盈门、土地流转花果满山、村民就地打工效益倍增、旅游经济风生水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30元,比2013年的4500元翻了1.2倍,村级集体经济达120万元。

  杉坪,由“”到“”的深刻变迁,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遵义,这座因80年前的“遵义会议”而闻名中外的名城,一直以来,唱响“”与“绿”的交响,疾行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大道上。

  近年来,遵义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红色旅游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等10张“绿色名片”。今年年初,历经8年磨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功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成为贵州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今年5月,遵义市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响亮提出2018年创成省级生态市,2018年申报国家级生态市,2020年通过验收并获命名的目标。

  放眼黔北大地,西部竹海,东部茶海,北部中药材,满地绿色。从2000年开始,遵义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到2013年底全市共实施退还林工程463.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7.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315.8万亩,森林覆盖率监测达53.08%。遵义市创造的“退耕还竹、退耕还茶、退耕还药、退耕还果、退耕还桑和退耕还草”六种模式为退耕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再造黔北秀美山川,遵义广大干部群众又一次吹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军号角。

  今年以来,紧扣“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遵义市市、县、乡三级同步开展“月月造林”行动,各地上下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一片片荒坡山地上,人来人往,挥锄浇水,一棵棵新栽种的苗木迎风而立,孕育着新的希望。新一轮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全境域建设森林景观的高潮遍布黔北大地。截至目前,全市“月月造林”共开展造林活动149次,参加造林活动超过7万人,共造林4.2万亩,投入资金2.1亿元。

  据介绍,“月月造林”范围涵盖全市所有荒山荒地造林,坡耕地退耕还林,城市园林绿化等,建设重点为高速、高铁、国省道沿线绿化美化,赤水河、乌江河道绿化,城镇绿化及环城林带建设,重要景区、景点绿化等等,并将持之以恒为红城添新绿,努力为把遵义打造成推窗见绿、开门进园、鸟语花香、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

  “生态遵义从来就不缺少绿,而是缺少景、缺少美,我们不仅是要造林,更重要的是还得‘造景’。”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说,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建设、植树造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遵义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机统一,真正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月月造林”的典型示范,影响和带动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遵义市以惊人的速度,演绎了一场“造绿”大决战:省级下达遵义市的“绿色贵州三年行动”县乡村造林三年任务6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1万亩。到目前,全市投入资金35亿多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近22亿元,社会投入13亿元,完成营造林94.7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5.73万亩,三年灭荒任务一年全面完成。

  永不停步的遵义,继续奔向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

  如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推进,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这里共融共生,绿色与奋进共生。遵义市林业(园林绿化)局局长任云忠介绍,该市计划2015年至2017年实施造林225万亩,确保到2017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500万亩,提升森林覆盖率4.5%,达到58.5%以上(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2018年至2020年再实施造林225万亩,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

  条条道路是彩带、重要河段成精品、重点部位成景点。四季有花,层林尽染,全境域形成景观意境,全面展现文明遵义、生态遵义、美丽遵义新形象。

  遵义,这座红色之城,正乘着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三化一旅”的快船在绿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其伦 黄霞  编辑: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