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哥哥”的博物馆情结
新华网北京5月1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嫄)连续十多年,500多个周末,博物馆里总能见到一个阳光大男孩投入地为孩子们讲解——他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张鹏。在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孩子们的“朋朋哥哥”。
成为义务讲解员:“一个很美的故事不一定非要有个好开头”
“朋朋哥哥”现在已经是北京博物馆学会志愿者委员会秘书长,他告诉记者,“最初成为一名志愿者只是机缘巧合,兴趣使然,从未想过自己做的是一件跟传统文化或人文素养有关的事情。
做了几年之后,就像是有些人喜欢看电影、逛街一样,张鹏发现为孩子们在博物馆做讲解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自己总是不自然地想去看一看那些陈列的文物,想尽可能地把时间留在展厅里,把展品的历史故事讲给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听。然而现在,做了十年义务讲解员之后,张鹏又是另一种心态,一种责任感呼之欲出,目标随着坚持变得清晰。他说:“一个很美的故事不一定非要有个好开头。”
最近半年间里,除了义务的博物馆讲解活动外,“朋朋哥哥”还应邀为近50所学校的同学义务讲了近100场公开课。他说,走进博物馆是一种习惯,需要慢慢培养。许多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走进博物馆的次数越来越多,“就像我服务的国家博物馆,以前大部分是外地游客,自2014年开始,持北京身份证的游客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外地游客,这说明观众已经不再把博物馆只当作景点,而是当作一个承载历史文化的学习场所,这是一个可以去很多次的地方。”
帮助孩子探寻历史:“透过今天的结果了解昨天”
谈到为什么想到要为孩子们做义务讲解,张鹏表示,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沉淀下来的都是历史的最终结果,而现代人有时并不在意结果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来的,其实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更丰富的内容。“比如说,一想到中国的航海技术,许多年轻学生会提到郑和,但是如果没有秦汉时期下南阳,唐宋时期到印度洋,没有汉代舵的发明,郑和最终是到不了莫桑比克的,这便是探寻历史的乐趣所在——透过今天的结果了解昨天。”
张鹏说,他之所以喜欢在展厅为孩子们讲解,一方面,自己可以跟孩子平等而直接地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把知识以趣味化的方式讲给孩子听,培养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做博物馆讲解员,除了事先要做大量准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讲解带领他们真正走入其中。“比如给他们讲古代人的饮食,古代人没有辣椒,取而代之的是生姜,我留的作业是让孩子们回家尝尝生姜的味道。”
讲解者散发的正能量也可以感染孩子。“一个孩子听过我的讲解后,决定去科技博物馆做小志愿者,在参加面试时孩子就提到,能够在博物馆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影响的人越多,发挥的能量就越大,我现在正通过出版绘本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更多的孩子。”张鹏说。
弘扬博物馆文化:“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在“朋朋哥哥”看来,家长,学校,讲解员都是积极弘扬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推手。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孩子们缺少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并且注意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素质,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带孩子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很多学校也在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组织文化活动进校园,结合孩子的适应度来组织公开课;义务讲解员则能通过在展览中绘声绘色的讲解,将孩子带入博物馆文化之中,让他们边玩边学,很好地学习吸收有趣的知识。
目前义务讲解员的门槛很高,要经过博物馆方面的专业测试,专门为孩子讲解的讲解员更少,于是像“朋朋哥哥”这样的“专业人士”便得到了许多家长和校方的认可。
首都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杨丹丹表示,博物馆的最大职能是社会教育,首都博物馆也积极地做些新的尝试以打破传统的参观模式,邀请老师、学生、策展人、专家共同参与活动,跟周边的小学进行课题合作等。
杨丹丹说,在推广历史文化方面,博物馆也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比如讲解员的缺失,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意识是否达到对内容的探究等。“我们能做的仅是以点带面,旨在培养学生和观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育人百年,成效总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