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国人服务外国人”模式有效帮助外国人融入中国生活
新华网广州1月2日电(记者邓莉 马晓澄)年逾50岁的印度大叔古吉拉特·艾哈迈达巴德在中国南部的广州居住了15年,是一名地道的“中国通”。除打理一家外贸公司外,他还协助社区的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外管站),帮助印度同乡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
“志愿工作最多的是和服务站工作人员一同协助来广州的印度人办理签证、注册证件。如果印度人丢失护照,我会教他们该去哪个地方找警察局挂失和办理新护照,并告诉他们这通常需要花多少时间。”古吉拉特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古吉拉特是许多在粤“外国人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们服务于广东全省106家外管站,同时也是外管站所开创的“外国人服务外国人”模式中的重要一环。从2009年起,该模式已经成功推行了近5年。
以位于广州市繁华商业区的石牌街为例,在这片仅有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了包括1000多名印度人、600多名日本人和300多名韩国人在内的境外人员4315人。2014年,这里实现了常住外国人违法犯罪零发案,这部分得益于“外国人服务外国人”模式的成功。目前,石牌街服务站有11名外国人志愿者,分别来自印度、韩国等国,几乎都是在社区居住超过10年的“老熟人”。
石牌街外管民警石静介绍,“外国人志愿者”一般会和社区民警一起上门走访,到外国住户家中“串门”,询问了解情况。若发现外国住户之间发生纠纷,社区民警也会邀请“外国人志愿者”到现场帮忙翻译或协助调解。
“大到10万元的涉外经济纠纷,小到新年聚会过于喧闹引起投诉,服务站都会请来外籍志愿者到现场协助调解。这样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让外国人容易接受。”石静说。
据广东省公安厅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在粤外国人以日韩美和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人员为主。2014年1至11月,在粤常住外国人约9.5万,前五位国家为日本、韩国、美国、委内瑞拉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