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机器人接上“云大脑” “贵州智造”制造未来生活

24.10.2015  09:18

    世界众筹大会特别企划图说筑城大数据系列报道之二

    核心提示

    站在智能制造的“风口”上,每一周,中国就会诞生四家新的机器人公司。

    在贵阳高新区的标准厂房内,打上“贵州智造”标签的机器人,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调试完成,它们就将进入就业市场,和人类一起竞争工作岗位。

    送餐、看护、刑侦……每个角落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机器人时代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你的工作还保得住吗?

    “人会懒,机器就是我们的手,我们的脚,它可以帮我们。”硬件工程师王涛,伸开双臂,比划起自己正在调试的机器人。

    王涛和小伙伴们设定了一套精密的程序,让机器人模拟眨眼,足以乱真。

    会眨眼、会跳舞的表演机器人,仅仅是亿丰升华机器人公司吸引外界眼球的手段。更深层次的革命在于,公司研发的所有智能机器人将来要在后台云端共享一个“大脑”,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真正的拟人功能--送餐机器人可自主行走与顾客交流,助老机器人会察言观色与人深层互动等。

    当然,和人们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即将全面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贵州智造”机器人,并非完全以拟人的面目出现。

    除了可对话的送餐机器人之外,它们还可能是一只在流水线上组装电子元件的机械手臂,也可能是一台充当看房中介角色的三维全景摄像头。

    “刑侦、测绘、安保……以后机器人能做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全球第一台网络三维全景摄像头的创始人杨应博士说,算法可以不断优化,未来很多工作机器人都会完成得比人类更出色。

     当机器人开始学习

    由于以往的机器人过于依赖固定程序,在危机真正出现之前,人们似乎并不担心饭碗被抢走。

    送餐路上突然闪出一个小朋友,机器人知道躲开吗?菜里出现苍蝇,它又怎么应对?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专家蔡则苏介绍,传统服务机器人的确缺乏临场应变能力,只能在铺设好的磁轨上前进,而对智能机器人而言,一切行为模式都被改写。

    听起来,这种模式和人类无异——遍布机器人的传感器就是人类的五官,“五官”收集信息传至“云脑”,“云脑”作出决策,前方机器人接受决策,再自主选择运动路径。

    “安全、隐私当然是首要考虑的。”蔡则苏介绍,安全和隐私作为现代人的关注焦点,是他们团队首先要保障的重点。

    也许第一批机器人暂时还无法应对“菜里出现苍蝇”这件事,可当“云脑”里的数据积累到一定量级,利用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总会学会应对方案。

    不断更新“大脑”且不会出错的机器人,还会比人类处理得更完美。

    这里是通往未来的风口

    在解决了摄像头的全景鱼眼矫正、网络实时传输等多项世界性技术难点后,杨应博士的网络三维全景摄像机,看起来已经比人类的眼睛“”得更真切。

    “用我们的摄像头看,你不是‘看’风景,你本身就‘走在’风景里。微软也没做出来呢!”公司员工谈及自家产品,语气颇为自豪。

    现在,资本市场已经嗅到了未来机器人时代的风向。

    送餐机器人尚在测试阶段,亿丰的总经理于彤,已经开始寻找合适的场地扩张生产线。“订单太多了,就怕生产跟不上。

    全景摄像机面世后短短一月内,杨应博士也接到了全国各领域的6000个意向性订单。订单横跨各个领域,第一位买家来自浙江杭州西湖公安局,最大的买家则来自一位房地产商。

    国内知名风投公司来了好几拨,其中一家许诺“只要把公司迁至深圳,钱马上到位。

    杨应博士还在犹豫,一方面对方开出的条件实在诱人,估值比贵州风投公司足足多了一倍,“估值6000万元,占比10%”;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还是想在家乡做一番事”。

    “先把产品做出来,卖出去,再谈条件。”杨应博士说,贵州正在起飞的“风口”,只要加大对创业公司的支持力度,未来肯定还有希望。

    ■本报特别报道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