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李光耀时代降临了 新加坡将通向何方?

25.03.2015  18:29

               

  3月23日,“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与世长辞,享年92岁。

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纷纷表示悼念和慰问。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新加坡总统陈庆炎的唁电中称李光耀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广受国际社会尊敬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中国外交部在声明中称,李光耀是“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亚洲政治家”。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表示,李光耀是“历史上真正的巨人”。

小国出了个大政治家

来自国际社会的类似评价还有很多,无一例外地将李光耀称为“政治家”。按照我们习惯的标准,应该可以说,李光耀算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大政治家。

在中国人眼里,新加坡是对“弹丸小国”最好的注释。按照2014年的数据,新加坡国土面积718.3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上海的九分之一(上海国土面积6340.5平方公里),人口约540万,仅相当于上海的零头(按照官方统计数据,上海人口约2500万人)。换句话说,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相当于上海一个大一点的区(浦东新区人口超过500万)。

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却出了一个国际社会公认的“大政治家”。所以,不少媒体和评论者称之为“小国巨人”。

对新加坡国内而言,“新加坡国父”的名号更是早已举世公认。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因为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新加坡脱离刚独立时危如累卵的处境,逐步走向稳定和繁荣,并建立了一套融合东西方各自长处的政治制度,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模式”。用李光耀的儿子、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话说,就是在李光耀的带领下,新加坡成功地“从第三世界晋升到第一世界”。

在新加坡的语境中,“第一世界”就是“经济最发达国家”。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新加坡的人均GDP高达5.4万美元,超过美国。上海2014年的数据为9.7万元人民币,换算成美元,仅1万多美元。在各项社会发展指数上,新加坡也丝毫不逊色于发达国家。

回顾历史,新加坡作为一个被马来西亚联邦“踢出来”而“被迫独立”的国家,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严峻的周边环境。当时,马来西亚还在新加坡驻扎军队,警察是大英帝国时期从尼泊尔招募的,甚至连李光耀个人和家庭的安全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当时新加坡可谓“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说,当新加坡打算建立一支由新加坡政府控制的军队时,曾求助于埃及与印度,都遭到了拒绝。英国正在撤退,美国还不是一个靠得住的战略盟友,马来西亚随时都有可能在种族主义的鼓动下进攻新加坡。就经济而言,当时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转站,严重依赖于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就是从这样的起点开始,李光耀带领着自己的国家步步为营地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

在西方政治理论学界,“威权主义”几乎就是为李光耀和新加坡量身打造出来的概念。新加坡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政党轮替、竞选政治、舆论监督、言论自由等,从而被视为威权主义的典型。在新加坡被视为“东亚四小龙”的1980年代,这种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带来的经济上的成功一度引起高度关注,但西方政治学界谈论的仍然是经济发达之后的“民主转型”。1990年,李光耀在执掌新加坡25年之后退休,吴作栋接替出任新加坡总理,2004年,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新加坡总理。这种“父休子继”更加坐实了西方的“威权主义”批评。

作为曾经在英国接受教育的华人,他没有迷信西方国家正流行的“民主”理论,将整个国家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他甚至断言,新加坡根本不需要民主制度,“如果新加坡将来搞两党制,我会感到十分惋惜”。

进入21世纪后,目睹“民主”带给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混乱,他对流行的西方民主理论越来越不以为然。他说,“有一些人向往多党政治、轮流执政。他们应该研习一下中国台湾、泰国和菲律宾的例子。多党轮流执政的结果是更多的腐败和失职。而且,一个‘自由运转的媒体’并没有起到遏制腐败的作用,虽然根据美国人的‘民主’理论它原本被设计如此。更进一步地,政府的频繁更替改变,反而阻碍了台湾和泰国的经济发展,抬升失业率,还造成了政局的不稳定。”

李光耀的战略遗产

新加坡虽然不是超级大国,但在国际社会上却发挥了远远超出其国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很多时候都来自李光耀个人。因此,习近平在唁电中称李光耀为“战略家”。

李光耀不仅带领新加坡走出了独立初期的危险处境,也为新加坡摸索出一套在大国势力的夹缝中左右逢源的国家战略。建国之初,英国正在从殖民地全面撤退,此时的新加坡在战略上高度依赖英国。随着英国国际影响力的衰退和美国势力的崛起,新加坡又及时转向依赖美国在东南亚构建的战略平衡。

新加坡一方面严重依赖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又非常注意保持平衡。19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加强合作,到1990年代,连新加坡的电视剧也在中国大陆风行一时。但就是在这一时期,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也并不是全心全意的合作。1984年,中国与英国签署关于香港主权回归中国的协定,英国开始部署从香港撤退。此前,香港是东亚地区主要的金融中心。之后,香港的金融中心功能开始逐步向新加坡转移,从而为新加披在1990年代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香港正式回归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也日渐提高。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日益突出,新加坡对中国的态度也开始越来越“两面派”。一方面,新加坡希望能够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国家影响力在东南亚过于强大,改变东南亚现有的国际秩序现状,因此极力鼓动美国“重回亚太”。同时,新加坡也寄希望于印度也能够步入崛起轨道,制衡中国。

对中国来说,“两面派”的做法当然不是君子之道,但换位思考,这也的确是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不得已的选择。而且,我们不得不感叹,正是因为李光耀的老谋深算,新加坡才能够在每一次东亚国际秩序变化中成为受益者。毕竟,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必须在各大势力之间保持平衡,才能避免自身完全依赖于某一方,从而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这种对自己的国家的战略定位的清楚认识、战略操作上的智慧非常值得学习。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光耀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政客,而是政治家和战略家。

新加坡还能继续“李家坡”吗?

如今,李光耀驾鹤西去,留给新加坡的是新的挑战。

一方面,新加坡独特的政治体制虽然带来了持续的发展和繁荣,但有媒体报道称,长期的威权体制和严刑峻法已经使新加坡人成了“最不快乐的人民”。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是否还能像他们的父祖辈一样,在儒家伦理和西方式的文明秩序之下,忍受新加坡目前的社会制度,这是有疑问的。在李光耀去世之前,一位16岁的新加坡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李光耀去世的假消息,也许能够反映出一些问题。而且,李光耀的子女中,不仅李显龙担任总理,其他子女在新加坡也位高权重。其另一个儿子李显扬担任新加坡电信CEO,李显龙的妻子何晶则担任新加坡最大的国资投资公司淡马锡总裁。因此,有评论者认为,李光耀在世,新加坡人也许对“李家坡”不敢说什么,但在李光耀身后,未必没有异议。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国家战略长期依赖于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并不希望区域内大国崛起并改变现有秩序。但中国崛起的步伐已经无人能够阻挡,对东南亚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新加坡虽然希望美国重返亚太,但在中美博弈过程中,新加坡究竟何去何从?此外,中国一直有人提出开掘克拉运河的提议,这一设想一旦成行,对新加坡将产生无可比拟的影响。也就是说,骑墙对未来的新加坡而言,也许不再是一个好选项。

新加坡的“后李光耀时代”降临了,小国之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但通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