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发:大山里的“双语警察”

17.01.2017  13:33

  “和大家有感情,他们的事也自然是我的事。”他的左边额头上,有一块暗紫色的疤,走起路来有点儿跛。2016年6月16日因执勤太晚,休息时间不够,第二天摔在厕所留下了疤痕。花溪区的高坡乡是贵阳市的高寒地。几十年在乡间走动,加上严寒的侵袭,他的腿患上严重的风湿和股骨头坏死。

  他28年如一日扎根深山里的一个岗位,他是“双语警察”,是村民口中的“老杨哥”杨家发。

  1984年,平寨村的杨家发走出大山当了兵,见识了外面的世界。1989年复员回乡后,当起了花溪高坡乡派出所民警。这一干,就是28年。

杨家发给村民送去户口本

  在高坡,70.9%的村民是苗族,除了外出人员,大多数当地人只会说苗语,汉语在这里反而成了“非主流”,语言不通成为警务工作开展的“拦路虎”。

  杨家发出身在高坡,长大上学、参军后都用汉语交流,回到高坡的他并不能熟练使用苗语。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杨家发重新学起了苗语。从发音到和村民自如沟通,杨家发花了不少功夫。

  2013年11月的一天,高坡派出所来了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一边比划一边和民警们说些什么。苗语——这可给值班民警出了道难题,民警同事只好打电话求助在家养病的杨家发,在杨家发的翻译下,才明白这位大姐是要办理临时身份证。

两箱子荣誉证书

  在岗28年,杨家发经历6任所长,送走过22名民警,工作笔记共30余册。期间,为了帮助同事解决语言障碍,他经常以所为家,他总是说“我比你们都熟悉这里,和大家在一起心里踏实。”为一届又一届同事开展工作牵线搭桥,搭起高坡派出所与当地苗族同胞沟通的桥梁。

  活用汉语和苗语,调解纠纷数千起,为村民办理数以万计的好事、实事,成了当地有名的“双语民警”。

  “如果不是老杨哥,我出来不一定还能见到我父母。”1994年,田茂顺因罪入狱,是家里的独子,年迈的双亲无人照顾,杨家发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从每月仅有的一百来元工资里挤出二十多元,用来赡养毫无血缘关系的“父母”。每月杨家发都要去看望他们一两次。买点米、带几斤油,时不时帮忙做些农活。风里来、雨里走,一照顾就是19年。

  1989年初到高坡时,杨家发分管7个村寨,9000多村民,那时的高坡农村几乎不通路。最远的一个乡距离派出所20多里。路再难走,他都会走20余里山路把办好的身份证按时送到村民手中。后来条件好转,买了一辆二轮摩托车代步,每次得先骑几十分钟车,再走几十分钟路才能到村民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高坡,几乎没有不认识这位村民口中“老杨哥”的民警。他像一个“移动警务室”,在高坡山间小路上来回二十八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