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海:义务修路无私奉献
天锦公路天柱十里冲生猪定点屠宰场段修路现场。
杨昌海在指挥挖机铲车修路。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26日电 杨昌海,天柱县凤城镇和平村人,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乐善好施,救人急难,热心公益,乡人敬之。“成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从小我就想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摆脱贫穷,像曾经帮过我的人一样帮助别人,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采访杨昌海,他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当笔者用镜头对准他时,这位中年汉子却羞涩了,说什么也不愿配合,“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点小事,不值一提,不必宣传。”他说。
在笔者的软磨硬泡下,他不得已打开了话匣子。“我14岁进入县国营林场任护林员,这一干就是10多年,之后又成立了森林防火救护队,一直任队长到如今。尽管我早已离开了国营林场,出来创业,但这个义务森防队队长,却一直当到现在。不管那里有火险,只要我知道,只要县里、镇里、村里喊到我,我立马组织队员第一时间赶到,多年来,我们共扑灭大小森林火灾100余场次,减少了国家和群众的损失。”
今年40岁的杨昌海出身寒微。尽管他热爱读书,终因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忍痛辍学,喜欢读书的他不知哭了多少回。想起儿时的小伙伴,一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常常周济他一顿饭、一件旧衣服,杨昌海至今仍感激不尽。那时,他就想:“如果将来我有钱了,一定会报答他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正是大家的帮助,为童年时代的杨昌海植下了一颗感恩的心。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侗乡苗寨,天资聪明的杨昌海看到了希望,抓住了机遇。凭借少年时期练就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杨昌海的创业定位在“林”字上,他知道,天柱是林业大县,杉木、枞树等用材林遍布城乡,开一个木材加工厂,加工经营木地板、枋板等,前景一定广阔,因此他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近几年中,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杨昌海凭借自己的实干精神和不懈努力,将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还开办了一个沙场,两个企业共拥有员工70多人。
企业做大了,杨昌海没有独自享受。一位员工说:“杨总特别有同情心,看不得别人困难。企业招聘时,他总是尽量聘用下岗困难职工。到现在已经有100多人次下岗职工在这里工作过。他从不拖欠员工工资,逢年过节,他总是安排人把鱼、肉、米面等送到职工家里。职工生活有困难,他想办法解决,职工有病他花钱给治……跟杨总做事,我们舒心,有奔头。”
杨昌海的木材加工厂和沙场都建在天柱县凤城镇十里冲,天柱至锦屏的公道穿厂而过。天锦公路虽属省道,但新寨至十里冲4公里的公路却年久失修,车辆驶在这条路就象在跳舞。从2013年起,杨昌海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这段公路进行维修。今年5月下旬,雨水较多,趁着下雨,两个厂的事情不多,杨昌海马上组织人力物力,对这段路进行抢修,5月21日以来,他每天冒雨在路上指挥过往车辆通行,指挥施工人员抓紧施工。每天出动挖机两辆,铲车一辆,大货车三辆,员工10余人,从自己的沙场拉来碎石沙子,用挖机和铲车铺路,工人整修排水沟,干得热火朝天,共投入修路资金8万余元。
然而他的举动还引来人们的误解,一位过路的老农说:“你们修路要修好点,不要浪费国家的钱噢!”他说:“修这个路,哪个崽得了国家的一分钱,你不要冤枉我啊!”老农说:“没得钱你肯来修路?你又不是癫子,如果你不得国家的钱来修,我是你孙子!”杨昌海哈哈一笑,却不与老农计较。
生活的磨砺、创业的艰辛让杨昌海感悟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己挣多少钱,而在于为他人作多少事,为社会作多少贡献。“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靠的是关心、支持、帮助我的家乡父老和全体员工们。我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关爱、支持我的天柱人民,更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这是我的人生追求,也是我的社会责任。”(吴厚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