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杨朝燕:“让沉睡的乡土变成惠民的富矿”

24.11.2015  17:52

让沉睡的乡土变成惠民的富矿

—— 织金县金龙乡金果村返乡农民工杨朝燕创业记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4日电 水波荡漾,鱼儿争食。这是位于织金县金龙乡金果村的“金龙民族风”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中的一幕,该园的创办者就是金果村土生土长的返乡农民工杨朝燕。

    38岁的杨朝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明干练。她的个头中等偏高,脸上总是充满自信的微笑,举手投足间散发出一股敢打敢拼的女强人魄力。

     走出大山苦寻梦

    “我们村是最典型传统的苗族村寨,交通闭塞,信息不通,乡亲们祖辈都是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尽管政府每年拨出大量救济款,但是大家仍旧很贫穷。因此,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冲出大山,看看外边的风景。”杨朝燕告诉笔者。

    1995年,年仅18岁的杨朝燕来到贵阳,开始了她的寻梦之旅。

    初来乍到,她对现代都市中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但是这种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存的艰难和就业的迷茫。为了能在城市里扎根下来,她开始四处求职。

    “没有文凭,又没有特别技能,好单位好工作不要我,无奈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体力活,工地挑砖、餐馆洗碗、小旅社保洁等这些苦活累活我都做过,但几乎赚不了几个钱。”诉说自己曾经的经历,杨朝燕话语间透着苦涩。

    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生性要强的她没有气馁,她时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别人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

    由于为人随和、热情开朗,在打工过程中,杨朝燕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一个是做废旧物资收购的。于是在这位朋友的带领下,她尝试着加入了废旧物资收购大军。从此,她早起晚睡,不怕苦累,加上诚信待人,善于沟通,杨朝燕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货,也以很好的价格卖出,这使她在同行业中做得最好,赚的钱也比别人多。渐渐地,不但解决了生活问题,还有了一小笔积蓄。

     精心经营事业旺

    “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就要把它做好。如果你能把事情变成事业,那就离成功不远了。”杨朝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也许正因为站在这样的高度,注定了她的打工结局与众不同。

    近年来,随着循环利用的兴起,杨朝燕看到了废旧物品回收的市场和空间。1998年,杨朝燕成立了自己的废旧啤酒瓶回收站,产品直接销往多家啤酒厂,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回收行业利润的最大化。

    由于在经营中善于总结得失,杨朝燕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市场营销理论和经营理念,她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2004年,杨朝燕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贵州兴业物资回收有限公司”。

    “有了自己的公司,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慢慢融入贵阳这个城市,也开始思索为老家的乡亲父老做些什么。”杨朝燕说。

    公司成立之后,业务范围逐渐扩大,所需的人手日益增多。于是杨朝燕回到了家乡,招聘了10余名乡亲,

    “他们半信半疑地跟我来到贵阳,没有生活费我就预先支付给他们工资。干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说家里房不能住人了,我又预付了几个月的工资让他们拿去修房,再在接下来的工资中扣除。反正我能帮的都帮,他们在我这里干得很开心、非常卖力,公司的效益更好。我盈利了,就给他们更多的奖金。我真正能为家乡人做事,想起来真开心。”杨朝燕笑着向笔者介绍着当时的情景,开心得像个孩子。

    随着公司的逐步发展,杨朝燕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事业。2011年,注册成立另一个公司“贵州黔家酒业有限公司”,吸纳50余名家乡人在里面就业。

     心系故土再创业

    不管在外多久,乡愁永远剪不断。

    2014年,杨朝燕回到久违的家乡过年,家乡清新的气息令人陶醉。家乡变了,以前土墙茅草屋不见了,全变成了白墙黑瓦的黔西北民居,泥巴小路全变成了干净整洁的通村水泥路。

    然而,家乡的人也变了,变得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都出外打工了。

    “看着这些老人和孩子,想想都心酸。特别是除夕那天,孩子们都涌向村头,翘首盼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家过年,那情景真让人忍不住流泪。”杨朝燕对笔者说。

    杨朝燕的心不平静了。这些年村里人尝到了外出打工的甜头,只要有劳力的都争相而出,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本来就贫瘠的土地长满了杂草荒芜着。

    一方面希望家乡人外出打工挣钱,一方面也希望有人留下来照顾家里,真是两难啊!

    苦苦思索,杨朝燕不由心中一亮。家乡四周四季草木青翠,村头上有两眼全年流淌的龙井,山涧溪流终年不绝,村前有一片长年被水淹着的称为“水淹坝”的大片土地,何不将它利用起来发展水产观光,这样村里人及周边村寨乡亲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那该多好!

    春节没过完,杨朝燕就积极找专家论证,去考察市场,找乡里领导联系,所有动作一气呵成。

    “最让人欣慰的是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有大量的优惠政策,乡政府还派专门领导、专门人员负责我的项目,得到多方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我成立了民族风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我想让这些沉睡的乡土变成惠民的富矿。”杨朝燕高兴地说。

    据介绍,该项目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投资5000万,项目分三期实施,建设周期三年。目前,已完成投资1380万余元,一期300亩鱼塘已建成;二期1000亩经果林兼旅游观光林规划结束,已订玛瑙樱桃、红桃、艳红桃、杨梅苗共3万株,年内栽种结束;三期集垂钓、游泳、农家乐、荷塘观光、停车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项目正在规划实施中。已吸纳用工(包括专业技术人员)20人。

    “项目全部完成后,我将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遵循绿色、生态、环保的经营理念,形成成片打造、分项经营、个体承包的经营模式,实现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统筹协调发展、整合剩余劳动力,提高家乡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说起未来的打算,杨朝燕踌躇满志。(张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