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杨武:民族乡掀起“产业革命”助推脱贫攻坚

10.03.2018  03:17

    新华网贵阳3月9日电(记者罗羽)“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最多也就产700-800斤,毛收入也就700-800元。现在种洋芋,一亩地初产3000多斤,以最低收购价6角钱一斤计算,毛收入也有1800多元,比种玉米高了很多。”今年63岁的陈正忠说,农历新年刚过,他就已经把家里的5亩土地全都下了种,并改变了过去种植玉米的习惯,全部种上了产量较高的洋芋。

    陈正忠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杨武布依族苗族乡猛邦村的精准贫困户。杨武乡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贵州省级二类贫困乡镇,更是一个布依族、苗族和汉族聚居的民族乡,全乡6850户、3185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7户、4908人,已脱贫1027户、4250人,未脱贫220户、658人。

    “过去,这里的很多土地都被用来种植玉米、油菜等作物,亩产低,农民收入不高,助推脱贫更是难以指望。”杨武乡党委委员、政法委书记肖帮恒介绍,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加贫困户收入,杨武乡政府主动打响“产业革命”,以扶贫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以万亩精品水果、万亩油茶、万亩楠竹等“五个5万亩”种植基地为主的一批特色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农村增绿的路子。

    “我们并非想当然地去做,而是在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导向的基础上,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科学合理耕种,向结构性调整要效益、要品质。”肖帮恒说,为了稳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保证产品市场销售,区里成了“绿野芳田公司”,乡里成立了“振杨公司”,并为愿意调整种植的贫困户发放种苗、预先支付部分资金、确定产品日后的最低收购价,让他们吃下“定心丸”,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陈正忠种下的五亩洋芋中,政府为其发放了约1500斤的洋芋种,还每种一亩提供1000元的资金。洋芋种出来以后,如若市场价格下行,“绿野芳田公司”将以每斤最低6角钱的保底价进行收购;若市场价超过收购价,则农民可自行销售。

    “过去我们没有多少钱买种子,想要调整种植自然不行;哪怕有了钱,自己也害怕调整失败。”陈正忠说,现在有了政府出手帮忙和承担风险,大家都愿意尝试。

    在当地政府的助推下,如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杨武这个农业乡风风火火地进行。走在这里的山前山后、田间地头,蔬菜、林木、果树、茶叶等产业各处成片,林木、果树下还套种有洋芋、中药材等农作物。农业产业的兴盛还助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周边的不少农户开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将部分农村劳动力释放出来,成为了农业工人,做起了农作物种植、管护、采摘等工作。

    顺河村54岁的何天芬是精准贫困户,她在去年把家里的3亩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钱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后,就做起了农作物管护的活路,每天的工钱根据工作的不同约在100元上下。

    “我们这边的土地是广种薄收,所以不少人家把土地流转了出去。”何天芬说,与其一年到头自己种还收不了几个钱,还不如把土地流转出去,收取流转费的同时还能各地打零工挣钱,要好很多。

[责任编辑: 吴雨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