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海嘎一天不脱贫 就一天不下山

21.04.2016  18:01

    新华网贵阳4月21日电(通讯员田菊 龙兵权)“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这是杨波6年前到海嘎驻村时立下的誓言。在六年的时间里,他从一名普通驻村干部到驻村工作组组长,再到海嘎村第一书记,成为驻村干部中少有的“老三届”,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这段时间,杨波总是很忙,他要赶在扶贫仔猪送到村里之前,做通村里李某等贫困户的思想工作。今年,钟山区因地制宜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利用扶贫资金,为海嘎村46户建档立卡在册的贫困户免费发放扶贫仔猪进行养殖。

    杨波告诉笔者:“国家免费发放的猪苗,我真的觉得错过这次机会,实在是太可惜了,村里就剩下46户贫困群众,落下一户都不叫精准脱贫。

    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的半山腰,是一个“藏在”石旮旯中的彝族村寨。这里平均海拔为2600米,是贵州与蓝天最接近的地方。但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经济发展却和海拔高度成了鲜明的“反比”。

    据大湾镇海嘎村村委会主任杨金诚介绍:“全村365户1623人,没有一家是富裕的,当年的村民只会种苞谷、洋芋和苦荞。2010年的人均收入只有1600元。

    2010年,初到海嘎驻村的杨波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海嘎村,村民谈到什么事,都和钱分不开,镇里提出给每家补助400元修建一个水冲厕所,大多数村民都拒绝了。到村民家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也没有多少人同意。杨波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经过连续几天的思考后,杨波提笔给原单位写了一封《不适宜开展驻村工作》的申请。

    当杨波的父亲知道后,对杨波说:“小波啊,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你还不了解农村的条件?你应该了解农村人,你什么都没有给别人做,你就想别人听你的、对你好,你觉得可能吗?既然来了你就做点实在的。

    于是,杨波就开始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交流,全村365户,他一口气走了个遍。董家院子有13户57人,距离通村路只有700余米,可就是这700米“断头路”,让村民多年来吃尽苦头,每到下雨天气,道路狭窄泥泞,出行相当不方便。

    带着村民的愿望,怀揣干事的激情,杨波申请到了2万元启动资金。然而,资金仍然有缺口,于是,他就发动包组干部捐款,同时发动群众筹钱,又凑了1.8万元。通过群众投工投劳,一条2米宽的崭新水泥路终于修通了,彻底解决了董家院子的出行问题。大山里的人,交朋友都是以心换心,700米的硬化路让杨波在海嘎第一次有了点名声。

    杨波明白了一个道理:“和老百姓打交道,只要你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他们就认可你。

    多年的驻村工作让杨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会记在本子上,并想方设法解决好。解决村民吃水难、协调安装太阳能路灯、硬化通组路修通串户路、解决移动信号的覆盖问题,一桩桩一件件,村民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大湾镇海嘎村村民刘永朋告诉笔者:“其实有很多话,只不过是我们发发牢骚而已,但没想过他会放在心上,并全部都给我们解决了。

    海嘎是一个以彝族村民为主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围浓郁,从长远发展考虑,杨波打算依托韭菜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在生态乡村旅游上做文章,加快海嘎村脱贫致富的步伐。“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海嘎风情小镇的建设,配合现有的‘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的打造,力争将海嘎,整体打造成为一个集美景、美食、特色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景点。”杨波继续说着他的打算;“我们海嘎现在还有46户、163名贫困人口,距离全面小康还有一定的距离,我想接着再干一届,让海嘎村真正与全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经过六年的努力,2015年,海嘎村成功“脱壳”,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7230元,是之前的4.5倍,贫困人口由300户、1325人,减少到现在的46户、163人。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