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竹荪,绿了青山,富了民众

31.07.2015  21:12

绿色循环,创新发展。竹木遮阴,竹荪喜阴;竹荪及其基质的水分可滋养竹木根系,菌渣是竹木的优质肥料。同时,竹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铜仁市江口县就是这样一个依靠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砍树不伐竹也能致富的新兴林业强县。林农也不再局限于砍树卖竹,而是着眼于长久利益、可持续发展,深入挖掘竹木的深层价值,在保证原有经济收入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充分发挥林荫资源优势,将农、林资源有效整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上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江口县在竹林下发展竹荪产业,契合了陈敏尔省长“要在蘑菇石下种蘑菇”的美好寄语。2013年,该县引进福建客商丁有财成立了贵州铜仁丁正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林农+基地”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太平镇梵净山村竹林资源,以竹材边角料等剩余物为主要原料,变废为宝,在林下种植竹荪。目前,该合作社种植的100亩多竹荪基地初见成效,按亩产干竹荪60公斤、均价为240元/公斤计算,年产值高达144万元以上,每亩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成了当地林农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据记载,竹荪因自然生长在竹根、竹鞭之上而得名,还有竹参、竹笙等称呼。它是一种名贵食用菌,素有“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等美誉。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除脂、止痛和补气等功效,还有抑制其它细菌发酵的防腐作用,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

竹荪种植,惠及民生。梵净翠竹,在风中摇曳,发出动听的声响,像是有人吹响了一支巨大的竹箫,在深情地为竹荪演奏一支欢快的乐曲。2015年,该合作社发展种植的竹荪长势良好、产量较高,一畦畦菇垄上冒出头、咧着嘴的成堆竹荪就像一群群顽皮的孩子。根据目前的产量与价格测算,每亩每年竹林因套种竹荪增收上万元。为此,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的180多户林农笑得合不拢嘴,也成了当地“燕归”人员的主要就业渠道之一。

以前一直出去打工,老婆就留在家里带孩子,常年见不着他们,赶上节日什么的就往回赶,有时候车票不好买,就回不了家,只能干着急,赚的钱都花在路上了。现在,在家门口帮着种植竹荪,只要能保证工作量,上下班时间比较灵活,既挣到了钱,又能每天陪家人,挺好的,再说吃住都在家里花不了多少钱,一个月下来能存不少钱,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太平镇梵净山村村民陈波对此深有感触。他还一脸悦色地表示:“等自己技术学到家了,自己去找片竹林地,开个家庭林场,集中精力发展竹荪等林业特色产业,让别人给自己打工。

林下经济,绿山富民。“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民工潮”历经了几十年,却在江口这个小县城发生了微妙变化——“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局面正悄然兴起,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而那,不过是铜仁市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林下种植有林茶、林药、林菌、林菜、林苗等模式,面积达12.8万亩,林下养殖有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数量达1.27万头(只、羽),带动9428户林农人均增收万元以上。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短养长、以耕代抚、以农促林”的绿色循环发展,让林农同时拥有了林地林木的“定期存折”和林下经济的“活期存折”,更为“燕归”人员就业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