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坑边村“四个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06.08.2015  20:48

图为“代理家长”走访留守儿童。 徐江 摄

图为张馨月女士为留守儿童送来学习用品。 徐江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6日电  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白水镇坑边村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支两委、帮扶部门聚焦坑边村留守儿童多、情况特殊的实际,建好1个机制、用好1种模式、搭好1张平台、做好1项行动,让留守儿童底数更精准、关爱更全面。

     村校家”三级联动机制让底数更精准

    2月初,制定留守儿童情况摸底调查表下发到村支两委,发动村里力量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初步筛选,再将村支两委摸排到的初步情况反馈到各留守儿童就读学校,征求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最后,驻村“第一书记”整合帮扶部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村支两委力量,对二次筛选调查的情况进行走访,探访其隔壁邻居,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再核实和详尽,经过“村校家”三级联动机制,坑边村留守儿童从最初的141人精准到112人,其中男孩60人、女孩52人;未达到适龄上学儿童14人、小学生82人、中学生15人、辍学 1人;并将三级联动筛选出的结果建立留守儿童台账和一人一卡档案,便于工作跟进。“村家校”三级联动机制,增强了村、学校、驻村工作者之间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多对一”帮扶模式让留守儿童有“代理家长

    在“村校家”三级联动机制的全面摸排基础上,将112名留守儿童根据身心情况和家庭情况进行分类,一类为普通留守儿童,即身心较为健康,家庭情况无特殊困难的;另一类为重点留守儿童,即生理或心理有疾病者,或因病致贫、单亲、孤儿,或父母均在外打工,家中无监护人等情况特殊者。设有1名村干部、1名村小组长、1名老师、1名驻村干部为1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重点留守儿童类的,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1-2名镇、部门领导为“代理家长”。多名“代理家长”取长补短、互相补位、团结协作,共同帮助留守儿童有效解决困难,如坑边村组冯梦花姐弟4人,跟随奶奶生活,居住房屋有坍塌的危险;9岁儿童杨兴健,因患有血小板减少疾病不能到校求学,“代理家长”的驻村“第一书记”徐江及白水镇党委委员伍龙俊及时将情况向镇里汇报,第二天,白水镇便拨付2000元帮扶资金帮助改造危房,并联系医院帮助杨兴健进行救治。“多对一”的帮扶模式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使留守儿童人人有“代理家长”,事事、时时有人关心。“我和周五有个约”平台让资源再利用。充分整合坑边村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资源,在远教室同时挂牌“留守儿童之家”,实行一套设备、两块牌子制度,实现节约型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开设“我和周五有个约”平台,定期邀请工委宣传部、司法分局、教育局等部门业务同志为留守儿童开展法治讲堂、健康教育、科普教育等系列讲堂,帮助留守儿童增强法律知识、健康成长。此外,登记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的电话号码、QQ号码,建立“我的一家”QQ群,利用远程教育的电脑、电话等设备,帮助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视频聊天、语音通话等,帮助联络亲情。自7月开通“我和周五有个约”平台以来,共开展知识讲堂5 次,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15人次。

     有福童享”传递爱心接力棒

    驻村“第一书记”徐江充分利用自己曾经是教育工作者所获得的社会资源,将坑边村留守儿童的情况、照片发布到微博、朋友圈等,主动联系民间爱心组织,多方争取外界好心人士对坑边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并发起“有福童享”公益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周末开展各种公益体验活动,帮助其充实周末、体验城市文明,增长社会见识等。此外,通过“有福童享”公益活动,搭建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之间手拉手帮扶助学的联系桥梁,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目前,“有福童享”活动已取得“中国青年爱心联盟安顺分会”张馨月等爱心人士的爱心捐助,与坑边村二组冯立花、冯拉拉两姐妹“认亲戚”,资助两姐妹读书期间的所有学习和生活费用,直至她们学成后独立生活。同时。“有福童享”公益活动已向周边王山村、偏坡村、大洋村、硐口村等村寨辐射,惠及9名留守儿童。该活动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支持下将在黄果树区长期持续下去 。(王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