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申报工作的通知

10.01.2015  01:56

  黔教办体〔2015〕8号


各市(州)教育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省直管县(市)教育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属普通高中:


  为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刘延东副总理讲话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遴选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4〕46号)要求,我厅决定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下简称“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贵州省域内的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及县(市、区、特区)均可自主申报。


  二、比例及数量


  各地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开展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的遴选推荐工作。特色学校申报比例按本地中小学总数的6%-8%进行总量控制,分三个年度完成。2015年至2017年,每年按本地中小学校总量的3%、2%和1%的比例推荐申报。到2017年,全省计划遴选出1000所左右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1-2个试点县(区)。


  三、遴选原则


  (一)各地要科学规划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紧密衔接的“一条龙”培养体系的特色学校布局,着眼于中长期发展,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可先在基础条件好、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中心城区或县域开展,逐步再向其它地区推进。


  (二)特色学校遴选要统筹城乡、区域和学校类型,按高中、初中和小学1∶3∶6的基本比例匹配,适当向寄宿制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倾斜。要有利于区域联赛开展和校园足球的普及。


  (三)特色学校遴选要充分考虑中小学划片、升学等因素,确保参加校园足球的优秀苗子能升入开展校园足球的上一级学校,形成学段对接的校园足球区域发展格局。


  (四)各地要对本地已经认定的“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评估调整,并纳入遴选范畴。


  四、申报条件


  (一)特色学校:凡符合《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附件1)条件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均可申报。


  (二)试点县(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有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加强措施,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广泛开展联赛,区域内60%以上的中小学能达到特色学校标准的县(市、区、特区)均可申报。


  五、申报程序


  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遴选程序由学校和县(市、区、特区)自主申报、市(州)教育局推荐、省教育厅审核、教育部综合认定四个阶段组成。


  (一)自主申报。凡达到基本条件的学校和县(市、区、特区),按要求填写申报表(附件2、附件3),并将申报报告及相应支撑材料等(附电子版),报市(州)教育局。贵安新区、省直管县(市)、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省属普通高中可将申报材料直接报送省教育厅。


  (二)市(州)教育局推荐。市(州)教育局负责对本地学校和县(市、区、特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将达到标准要求的学校和县(市、区、特区)的申报材料报省教育厅审核。


  (三)省教育厅审核。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地学校和县(市、区、特区)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将达到标准要求的学校和县(市、区、特区)列为遴选对象,向教育部进行推荐。


  (四)教育部综合认定。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遴选,并结合相关工作进行实地抽查,经面向社会公示后,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国家对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师资培训、选送学生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六、有关要求


  (一)各申报单位要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依据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和试点县(区)基本条件,实事求是撰写申报报告;申报支撑材料要真实可靠,有备案可查。


  (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统筹协调,认真组织,严格把关,确保把条件有基础,发展有意愿,开展有特色的学校遴选出来。


  (三)省教育厅等部门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作进度,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校园足球支持政策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各地要抓紧开展特色学校布局工作,确保校园足球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四)请各地、各单位于2015年2月5日前将相关申报材料及申报汇总表(附件3)报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同时,请将2015-2017年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遴选计划的数量和师资培训计划一并报送我厅。


  附件: 1.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


  2.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申报表


  3.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申报表


  4.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申报汇总表

    (附件点此下载)


  联 系 人:严  卫


  联系电话:0851-85285812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gzsedu_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