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到“根根上” 开阳县南江乡探索精准扶贫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8日电 “过去一说扶贫,就是给点钱拿点物,修几颗沟挖几条路。至于能不能脱贫,效果如何,那就‘管’不了了,这贫扶得不彻底……”新隆村离任村干部高礼训在村里干了30余年,作为一名“老干部”,他对前些年南江乡的扶贫很有感触。
2015年,开阳县南江乡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户最新标准,通过“一看劳动力强不强、二看住房好不好、三看知识技能缺不缺、四看衣食有没有”的动态指标体系精准摸底,确定了贫困对象为236户1012人,与2014年相比,贫困人口减少3497人,减少率为77.56%。
“我养过鸡、种过高粱、栽过烤烟,都没有成功,今年又租了20来亩地种蔬菜,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双塘村江山组村民聂中华曾是一名大学生,为回家照顾身患重病的父亲,放弃了学业,回家自主创业,但都失败了。面对失败和欠下的20余万元贷款,他没有放弃,仍然坚持。
“我们协助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帮助他流转土地,并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帮助解决制约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将引导运用电商等资源平台发展订单农业。”谈到聂中华这样“任性”的困难户,乡农业中心主任张传斌对他的脱贫致富信心满满。
“扶贫工作不容易,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四处撒胡椒面到精细化、精确化,我们是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有步骤、有层次地合理布局产业,现在,全乡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该乡副乡长汤云国一直分管扶贫工作,对于精准扶贫,他思考很多。
自2010年来,该乡大力实施“集团帮扶、整乡推进”产业化扶贫项目,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1000万元,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14个,通过努力,2012年摘掉“省级二类贫困乡”的帽子。
“通过培训,我晓得了枇杷是需要疏果的,不是结得多收得就多,疏过果后样子好看个头大,还很‘搾称’。”苗寨村村民徐志斌笑着说。原来,他种的枇杷从不打枝疏果,但是就是卖不赢别人。去年,县农业局到该村开展培训时,他去听了几堂课,并抱着试试的心态按照上课老师所讲的进行剪枝疏果,今年的收成从去年的2万一下子提高到5万。“不相信科学、还真不行。要不是参加培训,我还真不知道何时才还上给老婆治病贷的款。”
“感谢党、感谢政府,昨天他们已经把我的房子盖好了,现在不怕下雨了!”现年68岁的双塘村双元一组困难户陈大连搬进新家后感激的说。原来其丈夫去逝多年,自己身患残疾,儿子又在服刑中,村两委根据她年龄大,又无劳动力,住房破烂的实际,2015年,将她列为危房改造对象,并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联系跟进。同时将她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报乡民政部门。当问及当前还有那些困难需要解决时,她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我的住房和生活都得到了保障,目前什么困难都没有了。”
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农户,纳入低保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日前,该乡有150名低保(五保)户实行救济扶贫。
近年来,全乡共整合部门资金9328.34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000余万元,共投入1.36亿元实施项目52个,已建成枇杷、樱桃、金剌梨等基地1.5万亩,蔬菜基地5000亩,茶叶基地3000亩。扶贫工作由“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帮扶转化。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张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