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工业园区带动群众就业创业 造就"白领"农民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7日电 一幢4层楼的平房,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小卖部,一身普通的穿着,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显山露水。贵州省桐梓县楚米镇三座村村民娄义珍,在村副主任成荣飞的介绍下,才在笔者面前打破了“财不露白”的惯性思维,谈起了她家在娄山关高新区的带动下发生的改变:家里房子的三楼和四楼租给园区建筑工人,每年可收房租3万余元;丈夫购买了一辆货车在园区搞运输,每年可挣8万余元;而她的小卖部,一年可挣1万余元,这三项收入确保了她家的净收入在12万元以上。今年她家的收入再加上固定资产,可达百万元,这圆了她家的“百万元户”之梦。
固定资产上百万,平均月收入在一万元以上,娄义珍的亲戚朋友称她为“白领”农民。而这么美好的现实,是娄义珍以前做梦也没想到的。2009年前,30多岁的娄义珍与丈夫在沿海打工,两人的收入每月加起来才3000余元,除去家庭开支,每月都所剩无几,娄义珍风趣地说,那时打工勤俭节约积攒下来的钱,最后也通过买车票交给了交通部门。
娄山关高新区的开建,改变了娄义珍夫妻寻求致富的路径。园区建设的征地补偿费为她家带来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借此,她家盖起了四层楼的平房,丈夫买了一辆运输车。5年努力打拼下来,娄义珍家成了百万元户,夫妻俩也感慨人生有了质的飞跃。然而与周边农民作横向比较,她家并不格外的出类拔萃。因为她家附近的10来户家庭,也是百万元户。在娄山关高新区工业园的带动下,该村诞生的固定资产在百万元以上、月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家庭已达30余户。并且随着娄山关高新区的深入发展,该村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跻身“固定资产百万元、平均月收入万元以上”的家庭行列。
三座村后泥组农民张志勇,看到园区建设的火热场景,看到了园区带来的商机,激发了他的创业灵感。他在园区附近租了50亩地,种植红提子葡萄,他给自己发展的红提子起名为“娄山红提”,每年能创纯收入10万元以上。发展种植业,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之间既有自然灾害的风险,也有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为何张志勇对创收却总是信心满满?原来,张志勇是看到了娄山关高新区进驻的企业越来越多,工人越来越多,而这个人群对水果的需求,自然会让他的“娄山红提”在家门口供不应求,“娄山红提”价格自然也就不会太差。
深入到楚米镇、燎原镇、娄山关镇采访,会发现桐梓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园区的带动下,告别传统农业,成功向其它行业角色转型。目前,桐梓已建立2个工业园区,一是省级娄山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省级娄山关经济开发区。同时,以工业化、大项目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投资50亿元的西南最大煤化工投产;投资15亿元,全球第三、亚洲第二、中国第一的年产1万吨遵宝钛业投产;投资10亿元、年产20万吨的金兰伟明铝业投产;投资10亿元的深圳国展LED项目投产;投资50亿元的2×60万KW桐梓电厂并网发电。桐梓县工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势头强劲。在这一个个项目的带动下,当地群众摇身一变,变成了运输车司机、乡村旅馆业主、餐馆业主、建筑工程队负责人、建筑工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规模种植户等。而一个个成功的转型,意味着一个个家庭年收入的翻番,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向着“固定资产百万元、月收入万元以上”这个层面迈进。
而笔者在采访中获悉,不少农民对自己的成功转型,归结为这是桐梓县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就业创业工作举措的功劳。他们说,如果没有这些强有力的引导举措,他们中很多人对就业创业是茫然的,至少不会在就业创业的起步之初走得这么顺利与成功。据悉,桐梓县针对新型工业化的大发展,大力开展了“SYB”创业培训,为自主创业人员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桐梓县已开展创业培训100多期3500多人,实现自主创业3000余人,带动就业10000余人。同时桐梓县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带动就业3000余人。桐梓县还通过减免相关税费,鼓励商贸服务型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支持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并为780名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社会保险补贴。
在一手抓就业创业的同时,桐梓县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通过农产业深加工,形成更多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合作社,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预备制培训,扩大就业。同时针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积极为园区企业储备人才,大力开展预备制培训,把预备制培训工作明确为“一把手”工程。目前,已组织培训2000多名企业预备技能人才,并输送到苏州、吴江等地进行为期1至3个月异地培训。
据统计,桐梓县园区建设的带动,有效促进了全县就业创业人数稳步增长,全县新增就业11757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杨贤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