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文媒体支持 “梁思成杯”首届全球侨乡建筑设计大赛活动中国龙网榜上有名
本报讯 2015年11月10日上午,江门侨乡建筑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梁思成杯”首届全球侨乡建筑设计大赛,在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了解,30多家中 央省市媒体应邀出席本次大赛,还有各大院校代表及银行、通讯企业代表,相关学会、协会的领导,以及建筑业、房地产业企业的领导和代表近160人参加活动, 现场见证大赛启动。
大赛主旨
大赛以“传承、人文、创新”为主题,旨在弘扬侨乡建筑特色,通过传承侨乡建筑独特的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以丰富 侨乡建筑的文化元素,增加侨乡城市的肌理;推动侨乡建筑的发展,通过活动唤起海内外更多的设计师对侨乡建筑设计的热情和使命感,提升侨乡建筑设计师与设计 机构的设计理念与创新意识,繁荣侨乡建筑的创作。
全球征集
本次设计大赛将面向海内外社会建筑设计师、设计机构和在校学生征集稿件,参赛人员可以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加。大赛设置 了“我心目中的侨乡文化建筑”、“我心目中的侨乡都市住宅”、“我心目中的侨乡乡村民居”三大主题供参赛者自由选择创作,并对三个类别主题分别设置金奖、 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奖金总额高达26万元人民币。
自大赛发出公告后,收到社会各界热烈反应和高度支持,得到建筑、人文、历史等行业专家和精英的积极参与。其中,梁思成 之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梁思成之孙、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梁鉴,梁思成外孙、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副秘书长于晓东,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广东省副主委、广东侨界人文学会会长李崴等将担任此次大赛顾问。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 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王贵祥,中国馆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何镜堂等将担任大赛评委。
领导们的声音
江门市住建局局长马克烈:梁启超先生是中国文化的巨匠,梁思成先生是中国建筑的泰斗。英才辈出、“一门三院士”的梁氏 家族更是江门人民的骄傲!本次大赛,得到梁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同意大赛以“梁思成杯”命名,这充分体现了梁氏家族对家乡发展的关心,也为大赛植入了优良的 文化基因,我们对此深感荣幸,也深感办好大赛的责任和使命!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之外孙于晓东:保护历史建筑遗产、传承历史建筑文化,是梁思成先生毕生的愿望。梁家的根在新会茶坑,作为梁家的子孙重回家族的发源地举办全球侨乡建筑设计大赛,让梁思成先生的精神得以流传和发扬,我和我的家人都感到十分荣幸!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文仲:江门富有侨乡特色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华侨建筑独特的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无论 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罕见和珍贵的。今天出席首届“梁思成杯”全球侨乡建筑设计大赛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共同见证中国第一侨乡的这一盛事,感到非常高兴! 希望参赛者“立足侨、跳出侨”,充分发挥设计才华,把侨乡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合,创作出体现人文特色、富有侨乡韵味、现代创新艺术的优秀作品。
全国政协常委李崴:江门除了是侨乡,还是建筑之乡。目前在全国十五个以上的省市自治区中都有江门的建筑队伍,在境 外(珠海横琴澳门大学)江门建筑队的建筑甚至获得了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这恐怕得益于江门的侨乡特色建筑一一广东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碉楼的建 筑基础。但至今江门还没有组织过建筑设计大赛,所以本次梁思成杯首届全球建筑设计大赛十分有意义。媒体协作
作为全球性的建筑设计大赛,活动得到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媒体的热烈支持,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国际新媒体合作组织等世界级媒体平台组织积极作为协办机构,并将不断有媒体新加入,成为支持本次大赛的媒体成员。
截 止 2015年11月12日,近40家世界华文媒体高层支持本次大比赛,它们是:
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国际新媒体合作组织。
美 国《中美邮报》、《美中时报》、《拉斯维加斯报》、《联合国友好画报》,《欧洲侨报》、《中外要闻通讯社》、《侨时代杂志社》,加拿大《世界华人周刊》, 新西兰《信报》、《逸居》建筑与房产投资杂志,波兰《环球周报》,希腊《中希时报》,日本《中日新报》、《关西华文时报》,台湾《南华报》,罗马尼亚《旅 罗华人报》,《浙江经济网》、《中国龙网》。
《韩 国侨报》、《英国侨报》、《枫华之声》,瑞典《北欧华人报》,香港《道法科仪》,美国《法律新闻》、《亚省时报》,马来西亚《犀乡资讯网》,加拿大《红枫 林传媒》,《汇眼天下》、新西兰《华人电视台》、美国《久安电视国际传媒集团》 ,塔吉克斯坦《新丝绸之路周报》,委内瑞拉《委国侨报》、《委华报》、 《委中商报》,泰国《新华杂志》,秘魯《新世界日報》,新西兰《乡音》周报,马达加斯加《中非日报》,日本《日中商报》、《中华浪漫》,捷克《布拉格时 报》、《欧洲商业周刊》,新加坡《南洋商界》,日本《西日本侨报》,澳大利亚《大华时代传媒集团》、《大华时代周报》。(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