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着力打造“非遗”传承保护新格局

30.09.2015  10:06

   着力普及化,倾力非遗传承基地建设。 深入挖掘,认真做好非遗资源普查,实施传承示范村、点带动整体性保护策略,鼓励非遗表演和民间文艺进社区、进广场。目前,成立了榕江县非遗中心,对宰荡等27个村寨、学校传习基地进行挂牌保护,选择15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村寨作为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

   着力数字化,完善非遗抢救保护方案。 制定实施《榕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性保护方案》,从图、文、音、像四个方面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施数字化建设工作。目前收集整理《车江侗族古典琵琶歌》、《榕江侗族琵琶歌全集》、《榕江侗族大歌》,创作《阿蓉》、《嘎老》侗寨文艺作品。

   着力专业化,强化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全县非遗动态监管台帐,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据库,采取政府补助、上门服务、全程代办等多种方式,加强非遗知识产权注册法律保护。目前,已注册珠娘郎美、萨玛等非遗商标45个,注册非遗产品外观专利63个。

   着力市场化,加大非遗衍生产业开发。 将“3个15万元政策”、小额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向非遗产业倾斜,引导和鼓励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服饰、家居生活用品等相结合,转化为新型工艺品。目前,共发展民族特色小微企业30家,以三宝侗寨文化为主题,融合刺绣、蜡染等技艺开发的瓷器、家居等系列产品已远销至北京、广州、澳大利亚等地,年产值近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