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委书记的榜样——追记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27.09.2016  15:06

    新华社贵阳9月26日电 题:当代县委书记的榜样——追记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新华社记者罗宇凡、李春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2016年4月12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县委书记姜仕坤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在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这名大山里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在一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他的忠诚与担当无愧于这个时代,他燃尽生命升起的熊熊火焰点亮了32万晴隆人民脱贫攻坚的道路。

     实干破局

    站在山顶驻足远望,四周茫茫大山向着远方奔涌而去,留给晴隆的是一面面陡坡、一道道深谷、一片片破碎的岩体。这里几乎没有可供耕作的连片平地,世世代代的晴隆人只能在陡坡上,深谷中,岩体间,在一切找得到泥土的沟沟缝缝中撒下一把种子,种上几棵苞谷。

    晴隆,说这里是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并不为过。

    2010年年初,刚刚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虽然长期都在黔西南的贫困地区工作,但眼前严峻的现实还是让这位年轻的干部感到“这个官不好当”。

    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水低、谷深、土瘠,石漠化情况严重,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意味着几乎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上任后第一次走进宿舍,姜仕坤看见客厅里有一只硕大的塑料水桶。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那是给他日常储水用的。

    县城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水源地西泌河则在深深的谷底,提水落差高达900米,城区供水始终是老大难问题,自来水水费不仅昂贵,而且间歇性停水是常态。

    看着屋里的大水桶,姜仕坤喃喃自语:“县长的宿舍尚且如此,老百姓的家会是怎样?

    马不停蹄下乡调研,见识过贫困的姜仕坤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家四口的贫困户,挤在一座住了三十多年的吊脚楼里,四面透风,家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坡地上种的苞谷,一年的收成还不够喂猪。

    他的眼圈当时就红了,深深叹了口气,把兜里的两百块钱都留了下来。“买口锅回来,先把年过了……

    这就是姜仕坤初到晴隆面对的现实——

    在县城,老百姓的顺口溜说着“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

    在农村,老百姓的民谣唱着“山谷石头箐,水远石头硬;要想吃大米,除非生大病。

    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落后……贫困在这里就是一道总也未能破解的难题。

    再难的事也要有人去干。

    “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寡言少语的姜仕坤上任后没说一句豪言壮语,只是默默给自己定下这样一条座右铭。

    打破现状要行动,夯实基础要效率。

    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姜仕坤决定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水、电、路”破局。

    推动西泌河水库水电建设,用发电收入补贴城市用水,水费降了,自来水供应正常了;

    大力推动城市电网改造,在没有变电站的晴隆县建了一座110千伏的变电站和220千伏的变电站,解决城区环网供电,一举改变以前一处停电全城熄灯的状况;

    对通乡公路进行硬化、修建安全防护栏,新修和改造数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组路和连户路,许多以前只能靠步行进入的边远山村终于通了车……

    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背后,是一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身影。

    到省里争取项目,到州里落实资金,施工现场一点点的勘验图纸,重点搬迁户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不能等靠要,只能闯干拼!”认准了这条,姜仕坤以短跑的速度开始了自己在晴隆与贫困作战的长跑。

    在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的记忆中,早上开会,姜仕坤经常是啃着一个馒头行色匆匆走进会场。晴隆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山路,开车一个来回需要八个钟头。一天走两个乡镇,就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宿舍,早上想要多睡会儿就会连吃顿正经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从2010年当县长到2014年做书记,姜仕坤的职位发生了变化,但没变的是他永远都停不下的脚步。

    一次下乡回来,疲惫的姜仕坤抬起自己的一条腿架在凳子上休息,周围的同事们看到这一幕全都笑出了声。原来他脚上皮鞋的鞋底已经烂了个大洞,脚底板露出一大块,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

    一个磨穿鞋底的县委书记,没人知道他总共下了多少次乡,爬了多少座山,只有他的司机朱黎家对照着里程表算过一笔账:六年时间,行驶里程60万公里,平均每天要在车上行进200公里,至于爬坡过坎、田间地头走过的路更是无法计算。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干部。”朱黎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