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引进PPP模式两年取得成效 南明河已摆脱黑臭

29.08.2016  11:04

  2015年8月4日南明河筑城广场河段。 (特约记者 吴东俊摄)

    8月26日,新学期开学前一周,贵阳市委宣传部、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指挥部、贵阳市教育局向媒体发布消息,将在全市70万中小学生中启动第十六届“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这项延续了10多年的传统赛事,今年的主题是“守护母亲河”。

    的确,穿城而过的南明河,孕育了贵阳城,她的“健康与否”,不仅牵动着每个贵阳人的心,也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命脉。

     贵阳下治理决心

    南明河属长江水系乌江支流,位于长江上游生态敏感区,干流全长215公里(其中贵阳市城区段36.4公里),被誉为贵阳的母亲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明河历经多次整治。2001年,南明河启动“三年变清”工程,治理初见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收集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水体状况又反复:河水污染严重,水质严重恶化,进入市区的河段已下降为劣V类水体。群众怨声载道,城市形象受损。

    为彻底改变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方法,2012年11月,贵阳市引入系统治理的思路,正式启动了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确定了一套从河道截污、清淤、改造到臭气治理、污水处理、河床改造、沿河景观提升的系统性治理方案。

    PPP解决瓶颈

    “不止贵阳,国内很多大中型城市都一样面临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难题。”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南明河指挥部副指挥长宋伟告诉贵州都市报记者,对于政府而言,最大的瓶颈是技术与资金。

    对此,贵阳市认真总结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T、BOT、TOT等模式运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心开放市场,先行先试,按照PPP模式引入专业化社会资本方,也就是“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在解决技术壁垒的同时,也弥补了资金缺乏这块短板。

    “简单地说,就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合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各担责任、共担风险。”宋伟说,企业负责从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政府只需要全过程监管。

    两年摆脱黑臭

    企业专家科学系统的调研,统一规划后分步实施;政府全过程监管,负责统筹指挥、组织协调和审批监管……一期投资11亿元,耗时7个月;二期一阶段投资20亿元,一年时间完成项目建设。

    才短短两年,南明河就基本消除水质黑臭现象,河道水生植物河底覆盖率从15%恢复到70%。同时,通过优化规划,节省管网建设、征地投资约15亿元,每年节省调水费用1.58亿元、调水补水的运行电费约3000万元。此外,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土地集约型、环境友好型、资源利用型”下沉式污水处理厂——青山、麻堤河等四座污水处理厂节省建设用地及卫生防护带用地共计1053亩,并置换两座景观活水公园……

    2013年8月24日、2014年6月21日、2015年6月13日,由贵阳市政府、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科技厅组织国家三部委水环境治理专家对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行阶段性方案论证会,专家一致认为: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模式成为国内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范例。

    随后,国内众多城市前来贵阳取经,借鉴南明河的治污经验。

     名词解释

    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为PPP。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多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

    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而且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记者:沈丽琼 来源:贵州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