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县多措并举整治“空壳村”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26日电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正安县针对8个较为突出的“空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通过重点扶持、加大投入等多项措施进行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项目与资金整合,确保增强活力。一是建立项目扶持机制。全面整合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妇女小额贷款创业培训计划等资源和项目,通过组织空壳村产业发展带头人集中培训,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道路、农村饮水、农村沼气、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扶贫和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社会事业等国家专项投资项目,凡技术不复杂、村民能够自建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直接委托村民委员会成立村理事会组织村民自建,减少项目投资成本,引导农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目前,已建成烤烟、核桃、野木瓜、茶叶、方竹笋等产业示范基地16个1万余亩,培育“微型企业”9家,打造1个“党群连心示范园”。二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正安县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扶持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各乡镇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了10万—50万不等的专项资金。农业、国土、水利、交通、林业等涉农部门将项目资金更多投向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把扶持村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加大信贷力度,实行优惠利率。目前,已实施各类涉农项目20个,发放各类涉农贷款1000余万元,支持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
结对与指导同行,确保出谋划策。一是加强结对共建。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挂钩联系,结对帮扶”的形式,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加强县级部门与空壳村的结对帮扶力度。鼓励各类企业与村结对共建。结合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承担联带责任的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把发展壮大空壳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内容,从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扶,做到经济不达标,帮扶不脱钩,力求取得实效。目前,已有16家县直机关和企业与空壳村实行了结对共建。二是加强工作指导。正安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对空壳村的治理进行指导督办和综合协调。落实县直部门联村包村制度,推动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县直部门特别是纪检、组织、宣传、农业、发改、住建、民政、财政、国土、水利、地税、国税、工商、林业、扶贫等部门和单位立足自身职能和业务特点,紧密协作,为发展壮大空壳村集体经济全力搞好服务。同时,每个空壳村建立“三资”台帐。深化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实行“一村一账户”制度,落实村级集体资金乡镇代管工作,提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监督与激励并重,确保整治有效。一是建立监督机制。坚持和完善“村帐乡管”和“会计委托”制度,健全和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财务收支明细做到及时公示,张贴上墙,方便群众及时监督。同时,正安县成立了专项督查组,定期到村检查财务情况,对财务管理不善,存在公款吃喝等违纪行为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已开展各类专项督查16次,提出整改意见30条。二是建立奖惩机制。正安县将按照目标任务对由“空壳村”经过发展达到纯收入3万元的村,县财政一次性奖励5000元;发展达到3万元至5万元的村,县财政一次性奖励10000元;达到5万元至10万元的村,县财政一次性奖励15000元;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县财政一次性奖励3万元。坚持将空壳村村干部经济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后,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奖励给村民小组长。(许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