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正安:昔日搭桥助雁南飞 今朝引凤归巢兴业

22.05.2017  17:31

  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22日电 题:贵州正安:昔日搭桥助雁南飞 今朝引凤归巢兴业

  正安地处黔北,毗邻重庆市南川区,素有“黔北门户”之称。全县辖19个镇(乡、街道),152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5万,其中农业人口56.8万,农村劳动力37.03万,人均耕地不足0.8亩,是新时期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

  30年前,原正安县劳动服务公司,与当时的广东省番禺县签订了300名女青年到该县企业当工人的合同,组织了第一批南下打工大军,开创了贵州省有领导、有规模、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富余劳动力的先河。《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刊发了《正安300娘子“出师”广东番禺》的消息。消息发出后,正安县敢为人先的举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87年5月23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针对正安劳务输出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正安县第一次有组织地向省外劳务输出,缺乏经验,出点问题在所难免。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闯出一条路子来。希望正安县一方面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协商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不要半途而废。

  此后,正安县委县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不断加大民工培训力度,加强劳务输出组织领导,在提高民工素质、拓宽民工就业渠道、维护民工合法权益、引导民工回乡创业等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劳务产业已经成为正安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全县民工的总量、素质和声誉不断提高,广大民工活跃在建设新农村、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各个领域,成为增强城乡互动、增进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昔日助雁南飞 劳务经济成果丰硕

  30年来,正安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从无序到有序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发展;就业服务不断扩大和加强,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逐步完善;民工的就业环境不断改善,民工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劳务输出态势实现新发展。近年来,通过强化组织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的人数,由小群体外出务工向大规模劳务输出转变。2006年,正安在外务工总人数16万人,至2016年底,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3.7万余人,10年时间增长48.1%,劳务输出人数实现逐年递增。

  劳务输出经济实现新突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时间持续延长,加之所从事行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使劳务经济不断发展,而且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务收入由2006年的15亿余元增加到2016年的33亿余元,增长了120%。务工人员月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900元增加到2016年的2800元,增长了209.7%。

  劳务输出质量实现新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由分散型向有序型的转变,通过两届农民工节的成功举办和组织开展系列公共就业服务等活动,使有组织输出人数由2006年的0.17万余人增加到2016年的0.96万余人,增长了464%。务工人员的素质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2016年,全县社会统筹培训2万余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万余人次,使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2007年,正安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正安“尹姑娘•珍汉子”被授予“全国优秀劳务品牌”;2010年,正安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称号,这些头衔见证了正安县30年来正安“搭桥”助雁南飞的丰硕成果。

   今朝引凤归巢   雁归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正安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省委“雁归兴黔”计划,高度重视引导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不少外出民工依靠在外所学专业技能和积攒的资金,纷纷返乡创业,开启正安劳务经济锦凤还巢新篇章。2013年以来,通过“内输外转”,年均组织劳务输出0.15万余人,引导3800余名民工返乡创业就业。2017年,正安入选第二批返乡创业国家级试点县……这不仅促进了劳务经济的转型升级,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全县已有民工返乡创业13786人,其中个体工商户12654户,创办企业实体1132户,创业投资达到41.5亿元,带动就业4万余人。其创业类型以养殖业(猪、牛、羊、鸡、豪猪、野鸡、兔子、鱼、蛇)、种植业(茶叶、方竹笋、经果林、中药材、蔬菜)、加工制造业(艺术品加工、食品加工、衣服和鞋来料加工、水泥制品、家具、电器等)、服务业(零售、超市、农家乐)等为主。呈现出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数量逐年增加,特色产业发展数量和规模不断加大;民工返乡创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民工返乡创办企业联动发展,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利用等特点。

  正安县始终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发展,实现了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华丽转身。锦凤纷纷还巢,“雁归经济”链式效应突显。繁荣了地方经济,2013年来,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累计达1.3万余人,创办企业、合作社、个体经济实体0.76万个,实现产值近25亿元,推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逆向流动和优势资源的就地转换,促进了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底层突破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加速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安场石井草莓基地、瑞溪桂花园基地、罗汉洞观光休闲农业等商品农业的不断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了就近就业,民工返乡创业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业机会,全县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带动就业4万余人;帮助精准扶贫户实现就业660人。助推了新型城镇化,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多在交通便利、经济活动较集中的城镇周边或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创业,促进了集镇的基础设施配套、人员聚集、餐饮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稳定,成功引导1087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家庭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有效缓解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社会问题,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全面扶持引导 返乡创业效果明显

  正安县大力实施“雁归兴正”计划,把引导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采取“完善体系、落实政策、服务引导”等工作措施,充分发挥亲缘、地缘、情缘关系,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地成立招商分局,踏破老乡们的门槛,在招才引智中主打乡情牌,鼓励正安籍人才回乡创业,推动本土经济发展。

  服务引导助推民工返乡创业。认真开展创业培训,正安县始终将民工返乡作为创业培训的主体,规范培训实训阵地,充实培训师资力量,有计划分批次开展培训。在培训中,除用规定的教材授课以外,还增设了创业优惠政策、劳动合同法、金融知识、脱贫攻坚等课程。以增强培训实效,拓宽受训人员知识面,提高受训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受训人员的创业能力。2013年以来,开展民工创业培训1200余人。切实加强创业指导,依托县、乡镇成立的返乡民工创业指导工作办公室和“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为民工返乡创业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政策咨询等服务;还为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工商、财税、资金、用地、劳动关系管理、户籍落户管理、子女入学、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及时帮助解决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优化民工返乡创业的环境。切实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在省道沿线制作广告牌,张贴及悬挂标语,电视、网站,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全县共印发宣传资料1.1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600余幅,积极为民工返乡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涌现出了一大批民工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

  落实政策扶持民工返乡创业。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将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正安县开展“返乡民工创业就业大行动”实施意见》、《正安县小额贷款贴息实施办法》、《正安县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通知》、《正安县创建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创业促进就业的文件,并联合工商、财政等部门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联合农村信用社,通过成立“正安县创业就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建立贷款实体,解决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自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对符合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条件的1197户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9964万元,其中,民工返乡创业1078户,占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总户数的90%,涉及贷款金额8980万元,兑现贷款贴息补贴1270余万元。切实有效解决了民工返乡创业资金难问题,为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帮助民工返乡创业,对符合创业场租和一次性创业条件的345名返乡民工兑现补贴。

  完善体系保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人社局,具体负责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同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安排部署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又权责明确的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协调机制。搭建民工返乡创业平台,为吸纳更多的民工返乡创业,县委政府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安场镇规划创建了瑞新工业园区,2012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该园区以绿色轻工业、新兴产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形成了“以吉他制造为主的文化产业园、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园、以大数据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智能科技园”的产业布局,为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截至目前,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72家(投产49家、在建23家),绝大多数属返乡民工创办的企业;实现新增就业1808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540人,使1780人实现脱贫。

   倾力搭建平台 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据劳动部门统计,正安县劳务输出30年来,20余万长年在外务工的人员中,约有4万人在沿海吉他制造企业务工并掌握了乐器制造技艺。其中的佼佼者,从技术工人到管理人员,拥有了一定资金,掌握了生产销售资源,实现从员工到老板的转变,招收来自家乡的工人,为正安引进发展吉他制造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正县安通过筑巢引凤,实施“保姆式”服务,连续从东南沿海引进多家吉他制造企业落户正安,集中打造了“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演绎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传奇。以吉他乐器制造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在全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中异军突起,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有效改变了当地的贫困落后面貌,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于2013年开始建设,迄今已建成A、B两个园区,共占地400亩,建设标准厂房共40万平米,入驻和引进吉他生产及其配套企业26家,其中,完全建成投产的有15家,配套企业有5家,有6家等待入驻。除了贴牌代工生产世界各大品牌吉他产品外,目前已自主研发并注册“格拉苏蒂”、“523”、“0851”、“0818”、“Sevinia”、“wei”、“贝加尔”、“威博”等多个吉他自主品牌。

  2015年,“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实现生产销售吉他150万把,产值15亿元,创税4500万元,解决就业2122人,带动1688人脱贫。2016年,“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生产销售吉他300万把,实施产值30亿元,创税9000万元,解决就业4516人,其中贫困人口有865人,带动3473人脱贫,解决了5300多名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亲情缺失问题。如今的各家吉他厂中,95%以上的务工人员均为本地返乡民工、留守妇女,“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这一产业发挥了“大产业带动大就业,大就业带动大扶贫”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在“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附近,正安县规划新建了职业技术学校、移民安置点、医院、中小学校、电子商务中心,让困难群众依附于文化产业园区,可在职业技术学习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可在园区就业、可在园区附近经商、可就近就医或入学等等,为文军助脱贫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吉他企业除了直接吸纳精准脱贫户700余人,带动3000人脱贫以外,还可吸纳精准脱贫户200人在园区附近从事服务业,带动800人脱贫。培训精准脱贫户1350人,通过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实现5000人脱贫。同时,推广电子商务进农家,在精准脱贫户中发展电商65户,可带动300人脱贫。

  正安县县委政府定位:将正安建成全球最集中的吉他制造基地,最终把“正安•国际吉他园”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国际吉他产业示范园。同时,全力实施吉他工业、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体”战略,努力使吉他产业园与文化产业融合、与旅游发展融合,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2017年,“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预计将实现生产吉他500万把,产值50亿元,创税3亿元,解决就业9242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160人,带动4640人脱贫,同时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亲情缺失的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