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提要
2017年,正安县要实现47个贫困村出列“销号”,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减少贫困人口6341户26000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700元以上。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正安县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战,37名副县级以上领导组织挂帮单位,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全县19个乡镇、87个单位和部门、3000余名领导干部走访了90个村及7521户贫困户,摸排收集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精准制定帮扶计划。
人勤春早。在正安县乡村,活跃着广大干部和群众忙碌的身影,全力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攻坚,全面开展“一户一业”“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医疗救助”、“贫困兜底”、“交通、供电、通信、文化场所”七个全覆盖扶贫攻坚举措。
在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中,正安县通过吉他制造业、农特产品加工、电子信息产业、旅游扶贫、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等脱贫5129户、27433人;在党建扶贫方面,正安县由县委书记、县长和组织部长亲自挂帅,打造了三条示范带,涉及7个(镇)52个村,其中贫困村28个、贫困户5112户、贫困人口22718人;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2016年,正安县搬迁1991户9459人,投入资金5.67亿元,共涉及7个乡镇8个安置点;在教育扶贫方面,共资助2715人,其中就读高中2235人、中职300人、高职27人、普通高校153人,资助比例100%;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确保保障兜底脱贫2117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星光村村民代表大会。
生态养羊。
吉他生产车间。 赵永章 摄
和溪镇大坎农业园区。
产业扶贫 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产业扶贫首当其冲。正安县土地零散,部分群众依靠传统产业,难以翻越贫困线。为此,正安县委、县政府明确了产业扶贫的根本路径,那就是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当下正是春茶采摘旺季,正安县乐俭镇村民刘洪驾驶着小货车,奔走于大大小小的茶园,组织和指导茶农采摘和加工茶叶。在乐俭镇,刘洪有一个很时髦的身份——茶叶经纪人,主要负责为茶农提供管理和采摘技术服务,并负责代收茶叶。每年收茶6个月、管理3个月,经刘洪代收的茶叶有2.5万公斤以上。
该县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通过制订地方茶叶标准、推进茶园标准化管理、高标准建设生态茶园,铸造出了生态茶叶品牌。目前,全县共发展茶园30余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6.8万亩,茶叶总产量上万吨,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同时,发展野木瓜6.8万亩、方竹笋22万亩,成功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正安白茶”、“野木瓜之乡”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品牌享誉省内外。
畜牧养殖方面,正安县盯准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着力打好生态畜牧养殖牌,实现了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实现了生态养殖的全面铺开,“正安牛”、“大鲵之乡”、“土蜂蜜”等生态养殖品牌效益稳步提升,直接带动3900户13660人脱贫。
本着“农民有增收”“农民有活干”的理念,正安县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闲置的土地,调动群众积极性,以村集体经济为引领,以培育壮大龙头为核心,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涉农企业、能人大户、种养能手,进一步强化以“三变”改革为核心的推进力度,大力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贫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6年,正安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293元,同比增长9.7%;对出列村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106万元,其中1283.1万元用于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等新型经营主体。2017年全县预计将实现农业总产值49.8亿元,增长8%以上;农业增加值30.2亿元,增长12%。
党建扶贫 三条示范带舞动山间
“当地有能力的党员组织成立‘产业党小组’,让他们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其中又吸纳比较优秀的人员入党,在实现党建扶贫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充实党员队伍。”芙蓉江镇党委书记张帮国说,“针对大部分贫困户资金不足、技术缺乏,怕承担风险的实际,鼓励抱团作战,发挥能人带动。”
来到古乐坪林下血毛土鸡养殖园,这种集抗病性强、肉质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为一体的血毛土鸡,正成群地在核桃林下奔跑与追逐。张帮国介绍,这就是在“产业党小组”的带动下,为了解决农户短期增收,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核桃林下的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业,以此实现产业多元发展。
近年来,正安县把党建与精准脱贫相融合,积极探索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路子。如杨兴镇新建村探索了“产业党小组+党员致富能手+精准脱贫户”、“村级集体经济实体+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溪镇马鞍村探索出了“支部+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户”及“三带三强一促”(即支部带队伍强化服务意识、合作社带产业强化项目落实、党群连心带贫困户强化脱贫攻坚、最终促进农民脱贫增收致富)发展模式。
站在正安县党建扶贫规划图前,三条示范带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就像三条红飘带在山间舞动。这三条“示范带”创建任务由县委书记、县长、组织部长挂帅督办,县委书记负责土坪镇、和溪镇一线,依托白芨基地、杭白菊基地,走“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路子,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打造以和溪镇马鞍村、土坪镇明星村为中心的“特色农业示范带”。县长负责市坪乡、谢坝乡、流渡镇一线,以“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以“一园四产”为支撑,打造以市坪乡市坪村、谢坝乡谢坝村、流渡镇流渡村为中心的“高效农业示范带”。县委组织部长负责杨兴镇、碧峰镇一线,以山地农业经济为主,发展生态养猪、牛、羊和蜜蜂等,打造以杨兴镇桐梓村、新建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示范带”。3条示范带涉及7乡(镇)52个村,其中贫困村28个、贫困户5112户、贫困人口22718人。目前,三条示范带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年底实现1个镇减贫摘帽、11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1.4万人。
抓党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党建扶贫,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智慧,充分利用他们的新思维、新点子、新方法,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新路子。”正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体华说。
基层干部走访贫困户。
铁皮石斛产业。
正安县桐梓居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
易地扶贫 搬出来的幸福
大山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缺少基本公共服务,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孕育了搬出穷窝拔“穷根”、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
“搬到街上居住条件好多了。以前送孩子上学,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特别是冬天,天都没亮,要打手电筒,孩子小走不动,只好背着,等孩子放学接回家,又差不多晚上了。搬到这边以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孩子上学只需要走5分钟,出行也方便。”30多岁的王娅带着两个孩子,一年前,她家从杨兴乡桐梓村高堡湾搬到了现在的桐梓新村。
“这里的环境太好了,和以前我们住的地方简直是天上地下,去哪里都很方便,买东西也不用走很远。当初我还不愿意搬,觉得老地方住得习惯,现在想起来真是赚到了。”在谢坝乡西坪安置点,搬迁户谢世华兴奋地说。
谢坝乡根据搬迁人口情况,修建移民安置房11栋158套,搬迁(安置)165户776人。为确保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该乡还利用“扶贫云”系统对贫困户进行精确的分析和分类管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安置房设计上按照仡佬风情家庭旅馆式风格打造,遵循了乡村旅游发展,也为实现农旅一体化、一户一业、助推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谢坝乡负责人认为,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真目的。
据悉,“十二五”期间,正安县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序推进。近年来,正安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共获省、市立项批复15个安置点,涉及4乡(谢坝、乐俭、碧峰、杨兴)8镇(土坪、中观、安场、新州、小雅、庙塘、芙蓉江、凤仪),搬迁3143户12129人,完成投资40750.13万元。
教育扶贫 打出一套组合拳
“这是200元钱,拿去买点需要的东西。学习上要多问,多和同学交谈,别什么事都闷在心里……”来自县教育局的驻村干部刘兴亮,像家长一样与小雅镇中心小学学生罗航伟谈心。
罗航伟3岁那年,父母相继过世,9岁那年,爷爷因病去世。从那以后,罗航伟便成了孤儿,一直寄养在邻居家。刘兴亮是小雅镇驻村干部,罗航伟是他“一对一”的帮扶对象。
“一对一”精准帮扶模式,是县教育局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将教育系统“爱心行动”、“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与学生资助政策、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的帮扶模式,通过一名教师帮扶一名贫困学生,帮扶一个贫困家庭,并给予每年不低于200元的现金帮扶,从而带动一个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一对一”帮扶,除了物质上的资助,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刘兴亮认为,比起现金帮扶,孤儿缺少的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在刘兴亮的长期帮助和关心下,内向、自卑的罗航伟性格有了转变,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在前不久的一次考试中,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了“一对一”帮扶措施,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校办学规模,也是实现“教育脱贫”的有效途径。正安职校按照“长短结合、升学与就业并重,校企联办、订单培养、突出技能、产教结合”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就业创业培训”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建档立卡户的423名学生,除享受国家“两助三免”政策和学校的贫困生活补助外,还采取“优先入学、优先就业”的特殊政策,优先安置在园区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或半工半读,实现学习技能和带动家庭脱贫致富两不误、双促进。
教育扶贫是一项素质工程,正安县在推进过程中积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16年,全县共实施教育工程66个,投资36539万元。投入5300万元,建设“班班通”1051套、计算机教室82间、电脑4867台、录播教室5间;建成“教育OA、电子备课、教育网群”等十大教育管理平台,建设了存储量达4万G的“教育云资源库”,使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该县结合教育惠民政策,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2016年,资助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8342人次,发放资助资金5605.929万元,资助高中、职校、省外高校精准扶贫学生2714人,发放资金691.542万元。其中普通高中2246人、中职学生310人、大学生158人。
生态扶贫 绿色农产品带来发展红利
谢坝乡谢坝村村民谢世强每天早上都要到基地里,对种植的黑木耳进行日常管护。翻地、播种、育苗……他的身后,在200余亩黑木耳种植基地上,一个个黑木耳大棚内,村民们正撸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
2015年以前,谢世强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去年在基地打工有40000元左右收入,吃穿不愁。”谢世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村里不仅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他种植出来的黑木耳还通过公司销往重庆、贵阳、广州等全国各地。
黑木耳之所以畅销,主要得益于正安良好的生态环境。
“舀一湖山水,入画百里沁馨香。芙蓉江畔桐花香,天楼山外云雨长……”一曲《花香正安》,唱出了这个地处黔北边陲的“全国绿色名县”和“省级生态县”的靓与美。
坐拥青山绿水,正安县犹如一块未曾开发的处女地。截至目前,该县森林覆盖率达58.1%,空气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资源优势在生态,发展后劲也在生态。近年来,正安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立足自身良好的生态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和放大生态效应,初步构建起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城乡和谐的立体式生态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山区发展新路径。
市场机制至为关键。创建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机制,关键就是要提高农村资源与市场的关联度,用市场手段激活农村资源。正安的绿色食品能够走出大山,畅销全国,这得益于全县上下深入实施的“支持农业绿色农产品发展”战略。
据贵州海关反馈给正安的数据显示,去年正安的外汇收入达5000万美元,其中绿色农特产品创汇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目前,正安正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引领、龙头带动、改革推动”的原则,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开展“农产品风行重庆大市场”专项行动,狠抓“冷凉蔬菜进重庆、正安白茶进重庆、生态蜂蜜进重庆、绿色方竹笋进重庆、优质蛋禽进重庆”“五大行动”。迄今,每个乡镇都已经规划建成一个1000亩以上规模的连片示范点,全县种植商品蔬菜面积在10万亩以上、商品辣椒在8万亩以上,建成茶旅一体化园区5个以上,养蜂规模20万群,改造提升方竹笋基地35万亩,绿壳蛋鸡养殖1000万羽以上。2017年,正安“五大行动”产业覆盖15285户、62300人,将有效带动贫困户6843户、26000人走上生态脱贫之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正安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