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勇副厅长在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2015年2月6日)
尊敬的德贵副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教育厅就特殊教育工作,做一汇报。
一、2014年工作情况
2014年是中国特殊教育大发展的元年。国务院召开了高规格的电视电话会议,印发了特殊教育的国家三年提升计划,克强总理特别做出批示。特殊教育的春天到来了。贵州省也和全国一样,特殊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一是召开了全省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副省长陈鸣明到会讲话,省残联和贵阳市政府等相关单位分别发言。二是出台了《贵州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对构建全纳教育体系、健全服务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和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予以明确,要求三年后三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三是新建了5所特殊学校。实现全省30万人口以上县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把组织三残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入学率作为工作重点。2014年全省三残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毛入学率比上一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83%。四是将特殊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14年全省特殊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3000元以上,黔南州、遵义市“特教特办,优先发展”,率先达到国家三年计划的最终标准6000元。五是继续加大学生入学的资助力度。落实减免学费、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补贴等政策红利,不让一个学生因残疾或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六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下拨专项补助资金1700万元,涉及22个项目学校,用于补充设施设备,建设资源中心。七是合理配置教师。认真执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管理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79号),按照师生比1∶2至5.5(聋校1∶2.5至5.5,盲校1∶2至4,启智校1∶2至3.5)的标准核定教师编制,配备保卫人员、食堂工勤人员等。八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将特殊教育教师纳入全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范围;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市(州)、县(市、区、特区)配齐了特殊教育专干和教研员队伍;开发医教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探索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等实验,遵义市、黔东南州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九是创新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市(州)、县龙头学校,代表本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管理、指导本区域特殊教育工作。十是优化功能布局,确立贵州特殊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实行县(市、区)以小学为主,兼顾学前和初中;市(州)以初中为主,兼顾普通高中和中职;省的层面,积极发展特殊高等教育,在安顺学院、毕节学院、盛华学院等高校,逐步完善按残疾类别分类招收残疾人入学的特殊高等教育模式;同时,县(市、区)根据生源分布情况,在普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依法接收能够随班学习的残疾学生就读。形成分类科学、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构成了县级启智教育、市级盲、聋教育和安顺学院、毕节学院、盛华学院等高校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新格局。
二、工作体会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和《贵州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的第二个年头,至关重要。有些工作去年没有做到位的,今年将要迎头赶上;明年提升计划就要收官,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今年开展,才能确保如期完成国家和省提出的工作目标。我们决心,奋力走到全国前列,把特殊教育打造成贵州教育的另外一张名片。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要夯实特殊教育工作的基础。要摸清残疾少年儿童底数;加强全省工作的统筹,做好地方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置办好特殊教育的“家当”,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各项改革;清理违规行为,提高特殊教育的管理水平。
二要抓住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狠抓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工作,新建的5所学校今年9月必须全部招生开学,确保入学率这一重要指标如期完成;用集中办学、集中办班、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四种方式落实全面覆盖、全纳教育;按师生比配齐配好专业教师,加强师资培训;促进资源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全面兑现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三要打造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张旗鼓地宣传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特殊教育走上前台,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残疾孩子教育工作的正能量;举办手语社会推广和特殊教育宣传周等新颖的特教活动,大造声势,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知晓率;实施“医教结合”、“送教上门”,鼓励普通学校尽量多地招收随班就读学生,形成混合校;特殊学校名称上要淡化残疾色彩,凸显特殊教育对残疾人隐私的包容和保护,反对歧视,促进融合;加强信息通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三、2015年工作思考
基本思路是:一覆盖,二保障,三提高,四加强,五推进,六发展。
一“覆盖”:全省实现30万以上人口县(市、区、特区)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
二“保障”:一是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15年必须达到5000元,2016年必须达到6000元;“送教上门”、“医教结合”等项目经费专款专用;落实好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二是保障师资数量与学生数量相匹配。按1:2至5.5的编制标准核定编制和设置岗位,配齐配好教师。
三“提高”:一是提高在校生人数,做到“零拒绝”,全覆盖。二是提高入学率,2015年达到85%、2016年达到90%。三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任教师中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人数比例,提高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四“加强”:一是加强特殊教育基础建设。扩大市(州)学校的高中规模,改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加快资源教室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将特教教师纳入“国培”和“省培”及当地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培训盲、聋、培智三类学校校长、骨干教师200人,培训普通中小学负责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骨干教师300人。三是加强资源中心建设。四是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实验区工作的推进和指导(遵义市、黔东南州)。
五“推进”:一是推进22个项目的落地、实施;二是推进“医教结合”,落实《贵州省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方案》;三是推进“送教上门”,落实《贵州省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四是推进“随班就读”、混合编班;五是推进特殊教育结构调整。
六“发展”:一是发展学前教育;二是发展义务教育;三是发展高中教育;四是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五是发展高等特殊教育;六是发展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
同志们,对待残疾孩子的态度,是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试金石和风向标。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包含了每一个残疾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要有一个残疾人没有实现小康生活,贵州的小康任务就绝不能划上句号。认真履职尽责,为残疾孩子提供更好一点、更方便一点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而又十分高尚的使命。会后,教育厅将认真贯彻落实德贵副省长和会议的部署安排,把贵州特殊教育推上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用我们大家共同的爱心、鼓励和尊重,努力为残疾学生铺就幸福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让他们与我们一道走上阳光之路、迈进小康社会。
再一次感谢大家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贵州特殊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责任编辑:gzsedu_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