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的2014:改革 开放 创新 赶超

29.12.2014  12:00

发展中的毕节经济开发区。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9日电 即将走过的2014年,是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是全面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的一年,是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和贵州省委“6·21”会议精神的一年,是开启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新征程的一年。

    这一年,毕节市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优、改中求活”的总要求,紧紧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扎实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上下在贯彻中央领导重要指示和“6·21”会议精神过程中进一步振奋了干部精神、完善了发展思路、明晰了奋斗目标、抓住了重大机遇、展示了毕节新形象。

    这一年,毕节市上下主动学习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加快打造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努力推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少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果,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突破进展,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园区,办成一批群众关注、事关长远的重点民生实事,成功推出了全国、全省先进典型人物文朝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迈出了新步伐。

    数字证明成绩。初步预计,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1265.2亿元,增长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5亿元,增长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8.50亿元,增长2.3%。其中20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30亿元,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0元,增长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增长1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为903.69亿元、683.89亿元。毕节市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升,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正能量不断凝聚,生态持续修复、环境有效治理。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创造新辉煌,是毕节试验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主动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历史赋予毕节试验区的使命。毕节市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

    2014年,毕节市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促进投资高位增长。围绕国家政策、资金投向和产业转移新动向,结合毕节发展实际,认真抓好项目谋划、包装和储备等基础性工作,科学、规范、精准地谋划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深入挖掘国发2号和国办函35号文件的政策“红利”,努力把国家部委出台的差别化支持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知名企业,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圈的交流合作,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大型招商推介活动,着力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优强企业落户毕节。健全完善项目建设集中开工机制、“五个一”推进机制和现场观摩机制,认真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年”各项工作,加强重大项目调度管理和跟踪服务,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2014年,毕节市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977个,中央和贵州省支持资金22.52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资金6.6亿元。实施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845个,“5个100工程”完成投资571.9亿元。黔希煤化工每年30万吨煤制乙二醇、织金一期每年60万吨煤制聚烯烃、织金二期每年40亿方煤制气、纳雍每年200万吨煤制清洁燃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投资73.02亿元。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意织金一期每年60万吨煤制聚烯烃、纳雍每年200万吨煤制清洁燃料等重大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批准同意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同意毕节至叙永铁路项目建议书。

     强化新型工业主导,加快工业强市步伐

    2014年,毕节市坚持“聚工业之气、造工业之势、成工业之强”,按照“两大基地”驱动、十二园区发力、标准厂房支撑、突出优势发展的要求,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提速扩量、转型发展。大力推进12个产业园区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园区标准厂房入驻率,努力夯实园区平台基础。切实拓宽园区经营思路,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要求,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全力加快“两大基地”建设,集中精力推进 “四个一体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五张名片”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风能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至10月,毕节市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906.04亿元,同比增长31.6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39.44亿元,同比增长17.1%。完成工业投资473.1亿元,总量居贵州省第三,同比增长21.5%。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投资417.1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09.98亿元,完成税收24.8亿元,新增建成园区面积18.85平方公里,新建成标准厂房41.1万平方米,新增就业人员17199人,产业园区成为全市工业集群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兴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北斗导航、乌蒙山生物药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建成;金沙华润水泥、七星关明钧玻璃等一批资源型项目建成投产,为毕节市工业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量。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兴国新动力等3家新能源汽车项目建成试产,开创了贵州省新能源汽车试运行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