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经验,凝聚中国各方力量的30年脱贫探索

19.07.2018  10:55

  中新社贵州毕节7月18日电 (记者 刘舒凌)大山里的龙山村,龙从胜和妻子向恩琴从家里出发、10分钟之内就来到一座新落成不久的养猪场。作为这个村庄73户贫困家庭之一,龙从胜说,我们已经50多岁了,本来打工都没人要,现在老两口在这里做杂工,每月能有4000元(人民币)的工资。

  此外,龙从胜家500多平方米土地流转给养猪场、获得了2万多元的土地流转费。村民家庭经济的巨大改变中,是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在发生作用——龙山村组建合作社,农户将土地、房屋、林木、项目资金等各种资源折价入股,参与一座现代农业循环园区的运营;透过种植可提供饲料的构树、养殖生猪这两种渠道,参与合作社的村民可获得入股、分红、务工等多种收入。

  这是一场开始于30年前的脱贫探索。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下,统一战线凝聚起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各有关方面力量,在这场实践中更多地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元素、更加贴近地方实际情况;正在深刻地改变贵州毕节,曾经的中国西南腹地最贫困片区之一。

  毕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西邻云南,北接四川,平均海拔1400米。当地居民过去长期面对生态恶化、严重石漠化的威胁,落入“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以至于联合国有关机构专家一度认定,这处喀斯特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更加重要的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响了反贫困斗争的攻坚战。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毕节试验区有着特殊地位和特殊使命。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据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此后,这里肩负着几代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殷切期望,凝结着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其中,统一战线积极参与,是毕节试验区30年来逐步脱贫历程的一大特点。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各有关方面,凝聚起中国各界的力量,长期共同支持毕节;当地需要什么,大家就关注、支持什么。兴建小水窖,解决困扰九龙山一带村民喝水、用水依靠肩挑背驮的世代难题;动员社会力量为试验区内多地援建希望学校并资助失学儿童;帮助培训医生、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才;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产业项目、发展县域经济。

  2017年,毕节试验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增加到1841.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795元、376元增加到27320元、8473元;治理石漠化面积103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2.8%。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这两大跨越已经在当地实现。

  试验区建设30年来的脱贫探索,也被评价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新型政党关系的具体实践。

  其间,中共中央统战部牵头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部分省市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等,协调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毕节建成了铁路、公路、电厂、机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民革中央、民盟中央、民建中央、民进中央、农工党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台盟中央、全国工商联等有关方面分别开展社会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

  这里形成了“毕节经验”,即以凝聚各方力量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因地区为形式,有效整合资源,合力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实现多重优势叠加。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指出:“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

  如今,显现出强大创新力和生命力的毕节试验区,承担起“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为新时代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探索新经验”的使命。这里的百姓尤其是山区村民,最开心的莫过于在各方协助下、能够凭借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生活的重压。

  在珠藏镇现代农业循环园区担任保安工作的喻真荣,去年初刚从对外交通困难的饶堕村搬迁至龙山村。他说,现在每个月有2000元工资,让他这个退伍老兵,也算是老有所依;老伴在家带两个孙子,儿女出门打工,全家生活质量比以前好多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