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节 逐绿而行 留富于民
08.05.2015 10:22
本文来源: 林业厅
本报记者 邹晨莹 漫山葱绿,林海摇曳。立夏,走遍毕节,除了看不尽的绿意,更让人难忘的,是毕节人追求绿色发展的激情。 “山占其九,余下一地还支离破碎”,曾是毕节发展难以回避的困境。而今天,通过26年的绿色攻坚,依托各类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4.94%上升到2014年的46.2%,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尝到生态带来的甜头,一方面,毕节人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贫困和落后、生态脆弱又在毕节的发展道路上伏下了种种羁绊。 别无选择。新年伊始,毕节再次换挡提速,明确将绿色定为扶贫攻坚的主色调:要用三年时间300万亩地“披上绿衣”;到2018年,即试验区建立30周年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到2020年,将符合条件的陡坡耕地全面退耕还林,确保森林覆盖率达54%以上。 愿景虽好,但毕节仍面临严峻挑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造林,苗怎么供应?林怎么经营?钱怎么筹集?……面对一系列的难题,答案就是“创新”二字。 这边,创新政府投资、部门投资、企业出资、社会集资、劳务折资的造林绿化融资机制,破解资金紧缺难题;那边,创新乡镇自行育苗为主、国有林场保障育苗为辅的政府限价、乡镇组织、就近育苗、定向供应苗木生产与供应机制,为营造林供苗与栽植、栽植与经营、造林与群众意愿三脱节问题做出了解答。 在毕节,“绿”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被关注——建立动态跟踪考核,完善领导和部门联系帮扶,确立技术指导,加强宣传引导…… 据毕节市林业局副局长高守荣介绍,该市全面推行先建后补、先退后补的营造林机制,大力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家庭林场等各类经营主体,通过承包方式参与造林绿化和后期经营管理,实行包苗木、包栽、包活、包管、包成林的五包保制度,确保栽得下、管得好、能成林。 2015年,毕节市有138家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先建后补、代种代管、承包造林、企业带动、建设移交”等五种造林模式,参与到造林绿化行动中来,造林面积超过全年造林目标任务的80%。“绿色毕节”行动启动以来,毕节市已投入造林资金14.18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41.62万亩,其中以核桃、刺梨、樱桃、苹果、石榴、茶叶等为主的经果林种植面积达50.16万亩。 不能只要生态而苦了老百姓。如今,毕节的发展,被贴上了更具现代感也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标签:将造林绿化与生态产业发展相融合,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产业优的循环发展新路子。 按照“特色山、规模山、品牌山”的产业发展战略,毕节市林业局委托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毕节市林业板块经济发展规划》,本着地形地貌相近、气候相似、产业发展方向基本相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造特色板块经济。 赫章把核桃当大产业来做,将其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目前全县核桃栽培面积达122万亩,结果核桃已达18万亩,产值近8.64亿元。 黔西县充分结合全县产业规划,积极鼓励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流转、大户承包等形式进行荒山绿化,种植石榴、皂角为主的经济林2.61万亩,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纳雍县依托总溪河沿线小区气候明显,农业生态环境优越,无工业污染等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玛瑙红樱桃种植,目前已发展种植面积5万余亩,实现产值5亿多元。 大方县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种植天麻,2014年,全县种植天麻3.5万亩,产鲜天麻(商品麻+种麻)7000吨,带动9000余农户,产值近3亿元。 七星关区通过绿化造林工程的开展,大力发展刺梨产业,规划用5年时间,发展刺梨种植50万亩,以此全面增加农民收入。 可以说,在毕节,每个县(区)都有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绿色主打产业。 “山顶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栽经果林系带子,山下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收入铺毯子,打造特色村庄美化民居盖房子,鼓励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这是毕节对“五子登科”的重新演绎,而毕节人,也正把生态与产业结合发展的文章做得更加精彩。 |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8.05.2015 10:22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