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

04.06.2014  21:08

一、概况

贵州的毛南族,历史上称为佯亻黄  人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毛南族有2.73万人,是全国22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独山县、惠水县,多数住山间平坝,依山傍水而居。从清乾隆后期到清末的百余年间,毛南族较为聚居的卡蒲大七寨,没有官府委派的正式行政官员,地方行政事务全由政府委托地方头人主持。“寨老”集政、族管理权于一身。“议榔”管理制度曾有较大影响。

 

二、文化和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毛南族没有文字,民间文学多表现于口头。反映生产劳动、生产斗争和反抗封建统治的诗歌故事丰富多彩。民间故事以反映善恶报应为主题居多。毛南族由于严重的父母包办婚姻,男女青年没有社交自由,更不能对唱情歌,故民间流传的情歌比较少,而古歌、地名歌、礼俗歌相对流传普遍。乐器有唢呐、月琴、二弦胡、铜鼓、皮鼓、花灯锣鼓等。

毛南族喜爱打“棉球”、“地牯牛”等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棉球是用棉花和灯草做球心,然后用棉线紧紧裹扎而成,一般三寸左右的直径。用手心向地上拍打,可弹离地面二三米高。打球的方式有打平球,打单面翻身球,打双面翻身球,打矮桩球等。比赛时,可两人对赛,也可多人分帮对赛,以打得个数(次数)多者为胜,负者被罚供球。“地牯牛”比赛是在一个平地上,划出中线和边线,然后两人在中线用头顶着头,或肩抵着肩,形如“斗牛”。宣布比赛开始,两人用力顶抵,谁被顶到边线外,谁就为输家。

工艺美术   传统工艺有纺织、编织、银制品、木雕和石雕。毛南族妇女擅长纺纱织布,所织土布主要有平面土布和斜纹布,善着青蓝二色。木雕和石雕较为精致,民间出现很多能工巧匠。

节日   有火把节、迎春节、桥节、过小年。火把节,每年旧历的除夕之夜,由一村寨各自举行。举行时,一般由几位长者主持,于晚饭后敲锣打鼓,牛角号响,各户即自持火把,集于寨中,然后以锣鼓为奏,高举火把,成群结队挨户上门祝福,户主均以爆竹相迎。最后在村旁会合点,举行祝六畜越兴旺、五谷越丰登等活动。迎春节,于每年立春之日下午举行。参加者均为老年妇女。届时,她们穿着古老的盛装,三三两两,成群结队,拿着酒、肉、糯米等供品,带着炊具,到预定地方,焚香燃烛祭天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桥节,农历三月前后,在桃花盛开的某一天,凡进入中年的夫妇,届时,都要“做桥”,意为“修桥补命”,即无子求子,有子保子。“做桥”时,用木棒做一小桥模型,竖立在溪旁路边,用彩色纱线将其与自己的祖坟牵在一起。“做桥”时唱桥歌,近亲中老年者均来祝贺,主家宰鸡、宰鸭款待一天。过小年,每年冬月三十日即过小年。

丧葬   丧葬习俗,具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丧葬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装殓入棺。在病人垂危时,一方面叫人前往亲家报丧,一方面把病人移离卧室,安放在临时用稻草铺好的火坑旁,亲友与子女一起在坑旁“守气”。待病人一落气,立即鸣铁炮传噩耗,随着孝子提一瓶用白布封口的酒到外家报丧。所有孝男孝女都戴上白帕,穿上孝服,腰系用稻草与白纸混搓的孝带。忌荤。2、开丧。装殓入棺,即请“塘漂(巫师)”举行护送亡魂返回“老家”仪式,其次是“或给”(做场),最后“软胎”(送丧)。3、安葬。4、守孝。葬礼结束后,孝子虽解除忌荤,但不能脱去孝服,待亡男二七日,之女二九日“洗孝”后方脱孝服和修剪理发。

 

三、语言文字

贵州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称自己的语言为“颂绕”或“颂吞”。毛南族一般兼通汉语,也有不少人懂布依语。聚居在平塘县卡蒲、河中、者密、甲青、六硐等地的毛南族,日常用语主要讲本民族语言,散居在其他地方的毛南族,中等年纪以下的人均不会本民族的语言,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懂毛南语。

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贵州的毛南语没有方言的区别,只有土语的差异,内部一致性很大。根据语音的差异程度,参考词汇和语法的细微差别,语言学家把它分为3个土语:以平塘县平塘河以东为河东土语;以河西为河西土语;以惠水县的赤土、姚哨、惠明等地的毛南语为姚哨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