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上的寄语:“感谢你,我们还会回来的!”

13.07.2019  12:25

  在贵州瓮安的猴场会议纪念馆里展出的雕塑,再现了当年红军在瓮安战斗的场景。新华社记者 黄勇贤 摄

  新华社贵阳7月12日电(记者黄勇贤 田子骏 吴斯洋)1934年晚秋的一个傍晚,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一个名叫老虎冲的地方,一户农家静静地掩映在一片树林里,几缕炊烟从房顶飘向空中。屋子的灶房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正在烧火做饭。突然,她听到院子外面有些声响,于是站起身,走出门张望。

  眼前的一幕让女孩惊呆了:她家院子里,正走进来十多个穿着灰军装的扛枪士兵。家里大人不在,小姑娘看到那么多拿枪的陌生人,顿时害怕起来,站在屋门口手足无措。

  那些士兵面有倦色,军服脏旧,身上沾有泥土,端着枪。过了一会,看到那些士兵言谈举止很和气,小姑娘紧张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士兵们并没有进屋。院子边上有几棵大树,他们有的靠在树干上,有的靠在破旧房屋的土墙上休息。

  天慢慢黑了下来。过了一阵,又陆陆续续来了一些士兵,最后一共有200多人,都聚在她家房前屋后,三五成群地或躺或坐休息。其中有两个受腰伤的士兵被抬到土墙边躺着,因为伤情严重,一直不停地呻吟。

  几十年后,小姑娘回忆说,前面那十几个人,是红军先头部队的侦察兵,不知道在哪里刚打完仗,行军走到她家去了。

  带队的红军军官看到小姑娘一个人站在房门前不言不语,就走过去温和地问她:“小姑娘,你家大人呢?

  小姑娘怯生生地说:“大人去地主家干田土去了,还没有回来。

  红军军官告诉她,他们刚打完仗不久,正在寻找行军路线,又累又饿,就走到她家来了。

  院子里有几棵葡萄树和核桃树,都已挂果成熟,院子边的地上还晒着一些红薯。红军士兵问她:“小姑娘,你家的这些吃的东西,卖不卖?

  这时候,小姑娘看着这些和气的士兵,已经不感到害怕了。生性大方的她,爽快地对他们说,那些东西不值几个钱,你们饿了就吃吧,不要钱的。得到主人允许,饥饿的战士们才开始拿起红薯和水果吃。

  这时候,红军士兵的一个举动把小姑娘逗乐了。因为那些士兵可能没有见过生核桃,只见他们在地上用石头垒起灶,放上一些罐罐,加上水,就把核桃摘下来放在罐子里面煮。可是,煮了半天,那些核桃还是圆滚滚的,很硬,很苦,没法吃。小姑娘告诉他们,核桃是煮不熟的,要用石头砸开了才能吃到里面的肉。

  到了晚上九十点钟的时候,小姑娘的父亲才从地主家回来。小姑娘的母亲已去世多年,父亲一个人带着她和哥哥生活。

  小姑娘父亲看到红军伤员伤情严重,就让他的战友们把他们抬到屋里的床上,用家里的草药和土酒给他们敷上。

  带队的红军军官和小姑娘的父亲聊了一晚,告诉他说,他们是穷人的队伍,是来帮助穷人的。

  天还没有亮,红军队伍要继续前进。出发时,红军军官看见两位伤员眉头紧皱,面有难色。

  看到这情景,小姑娘和父亲对他说,他们伤有点重,还不能走,这地方暂时没什么土匪和坏人,可以让伤员留下来休养一下,等他们有空了再过来接走。

  军官考虑了一下,就将两名伤员留下,然后率队离开了。过了十多天,两名伤员在小姑娘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已经能正常走动了。

  聊天的时候,她听两名伤员说:“我们是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队伍,是为穷人帮忙的军队。

  又过了几天,两名红军差不多康复后,就随着他们后续到来的队伍走了。队伍开拔的时候,他们专程去小姑娘家看望她,送给她一条毛巾,并对她说:“感谢你,小姑娘,送你一条毛巾,我们还会回来的。

  两名红军战士最后还在毛巾上写上:“感谢你,我们还会回来的!

  从那以后,小姑娘再也没见到过她照顾过的两名红军,她也不知道那两名红军的姓名,但她一直珍藏着那条毛巾,一辈子都舍不得拿来用。

  小姑娘名叫吴银书,活了96岁,于2015年去世。

  在世的时候,她有时候会拿出那条毛巾,给孩子们讲她小时候经历的故事,说多亏了毛主席领导的红军,穷人们才过上了好日子。

  她下葬的时候,家里人把那条她最心爱的毛巾一起火化下葬,让它永远陪伴在她身边。

[责任编辑: 邓娴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