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疙瘩 解民忧 促和谐 开阳县“五老”人民调解工作见闻
化疙瘩 解民忧 促和谐
开阳县“五老”人民调解工作见闻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30日电 “当初这地是转让出来搞蔬菜基地的,怎么现在成了绿化带了?”
“老王,你先不要激动,听我解释……”
开阳县城关镇温泉村村民王培恒因出让土地用途变化而毁约,村“五老”调解员正上门解决这一矛盾。
近年来,温泉村招商引资建设现代农业蔬菜种植示范园,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引发了不少矛盾纠纷,为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五老”在调处民间纠纷中的作用,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做细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温泉村“五老”调解员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为村民们调解矛盾,化解纠纷,尽职尽责。
“自从2004年5月组建“五老”义务调解队以来,村里那些琐碎的矛盾纠纷,都交给“五老”解决,这给村委工作减轻了很大负担,村支两委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去”温泉村村主任何述超如是说。
这是开阳县“五老” 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2014年,开阳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开阳发展升级版”的目标,随着规划建设的“4311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开阳县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一些基层矛盾也在不断凸显升级,如何让基层矛盾在发展的大形势下转化成动力,该县充分发挥村(居)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人民调解员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优势,按照“一核多元、依法共治”原则,形成以县人民调解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为龙头;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核心;“五老”义务调解工作队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覆盖的组织网络体系,紧紧围绕司法行政职能,抓住基层这个关键,找准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个核心,在每个村和居委会组建了一支不少于5人的“五老”(“五老”即德高望重的老人、退休返乡老干部、农村老党员、离任老村(组)干部、乡村退休老教师)义务调解员队伍,依托“五老”人熟、地熟、情况熟以及群众基础好、知书达理、懂政策等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口碑好、易于接受的优势,吸纳聘请他们为义务人民调解员,探索出一套以 “村(居)五老促和谐”的新模式,充分挖掘群众自治潜在力量,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大调解”格局,提高预防和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新时期解决矛盾纠纷更加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为打造开阳经济发展升级版,谱写好依法共治和谐新篇章。
据了解,目前,开阳县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48个,共有人民调解员2022名,其中“五老”义务调解员556名。一年多来,全县各类调解组织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142件,调解成功率为97%,其中“五老”参与调解3142件,摸排、调处率为100% ;“五老”直接调解693件,占全县调解案件数的22%,调解成功率为98.26%,基本实现 “处早、处小、处苗头”的工作要求。
““五老”人民调解模式的运行和推广,对实现依法共治、促进和谐发展上具有示范作用,今后将不断完善队伍建设,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全面助推依法治县,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绿色”法制环境,深化民主法治社会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开阳县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说。(谢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