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实效 精准服务脱贫攻坚为民生 ——贵州省民政厅创新加强城乡基层社区治理纪实
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意见指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要求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基层社区在发展大潮中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治理需求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我省民政厅主导下,各级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社区治理,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治理模式。
“十二五”以来,省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社区建设,省民政厅共投入省级福彩公益金3700万元支持各地建设社区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城乡社区服务站17327个,其中,农村社区服务站13312个,覆盖99.8%的农村社区;城市社区服务站4015个,覆盖98.9%的城市社区。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服务设施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各类专项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室内外设施相结合的服务网络。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只有把基层社区治理做好做实,才能切实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日前,记者跟随省民政厅来到我省盘州市、大方县、湄潭县、贵定县、福泉市、瓮安县,深入基层城乡社区,探访我省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经验。
瓮安县中心社区服务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图为社区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4楼的舞蹈室排练舞蹈。
瓮安县翁水街道中心社区“拾柴微公益促进会”十年来持续为吸毒人员和家属服务。图为协会主要负责人。
瓮安 大数据+引领多元共治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在瓮安县翁水街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有一间特别的办公室,它的名字叫“拾柴微公益促进会”,协会的发起人是3位吸毒人员的家属和爱心企业家。
2009年,该协会发起,2015年正式注册成立。10年来,该团体共帮助11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毒,累计跟踪帮扶的吸毒人员共有2200名,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就业岗位265个,帮助102人就业。
“通过该协会的联动帮扶,有效地劝解了我社区的部分吸毒人员,对社区的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翁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汤玉洁表示。
大力提高“三社”联动水平,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参加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是瓮安县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多元共治体系的有益探索。
目前,该县共298个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困难救助、慈善关爱、养老服务、儿童关照、行业互助、居民自治等社区治理工作。
近年来,瓮安县把基层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扎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多元共治体系,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紧紧围绕全省“大数据”战略,瓮安县积极运用大数据,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2018年3月,瓮安县“民生云”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初步建立了各类数据比对机制,动态实时查询农户家庭成员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帮扶情况、“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程度等。当前,瓮安县已实现“民生云”城乡社区100%全覆盖。
“七老联调”是瓮安县推进多元共治的又一探索。
64岁的退休干部梁正明又有了新身份,那就是中心社区“七老联调”成员之一。每天早上,他和上班族一样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化解社区居民矛盾纠纷贡献力量。
仅2018年上半年,全县“七老联调会”为群众办理事项1100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105件,让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多元共治,村民自治始终是主体。
瓮安县以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自治小组”,召开议事会、公投会、执行会等方式,促进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现年53岁,长期在都匀市做生意的柏照贵如今有了新身份,去年12月,他和同村3人被推选为瓮安县猴场镇清池村地王组自治小组成员。
自成立以来,自治小组已召开6次议事会议,商讨组组通建设、文化广场建设、产业发展、灌溉水渠等议题。
“全组35户125名老百姓推选了我们,我们就要团结一心为全组谋发展。”柏照贵告诉记者,这半年来,地王组变化很大,人心齐、发展快,未来值得期待。
在成立村民小组自治小组的带动下,全县各村(居)把操办酒席、移风易俗、爱护公物、维护治安等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村级治理和村民行为。
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保障。
瓮安县在群众重大关切事项上,创新探索建立了通报会制度;着眼打造阳光村务,建立村居民议事制度;在公共事务、社会服务等改革重大问题上,建立听证会制度;建立第三方非政府组织调解制度,先后成立5个专业调委会,培育发展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人民调解委员会149个、基层社会组织110个;建立完善共享制度体系,试行公民征集请愿制度;建立政务信息、文化设施、社区资源等公共资源共享政策体系,帮助人民群众更加公平享有公共服务。
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村委会办公室,网格员牛春兰(左一)正在登记贫困数据,成为全县村级“购买服务”的受益者。
盘州 “购买服务”打造职业化村干队伍 激活自治活力
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村民牛春兰自去年3月当上村里的网格员后,就再也没出去过了。此前,高中毕业后,她曾外出务工数年。
“我在村里任2组网格员,去年10月被抽到村委会来做资料员。”每天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半,牛春兰都准时在村委会上班,负责整理制作村里相关材料和上报资料。
有别于印象中村干部都是年纪大、威望高的中老年人,贾西村的村干部几乎都是年轻人。村支书龙涛告诉记者,这得益于盘州市推行的购买服务改革,改变了村里以往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2015年4月1日,盘州市全面启动政府向村(居)购买服务改革(以下简称购买服务),剑指基层管理水平低下和基层自治功能低下等问题。
自购买服务实施以来,盘州市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整合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社会抚养费、禁毒补助专款、人民调解员补贴、育龄妇女小组长补贴等19项共1.2亿元资金开展购买服务,“打包”购买人口信息采集、计生人口辅助管理、重点人群稳控、村容村貌整治等28项公共服务和辅助性管理事项,激活农村社区基层自治,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为强化职责管理,盘州市积极推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网格的包保机制,制定印发《购买服务村(居)网格工作责权清单及操作流程》,对村干部和网格员的责任进行了合理界定;制定购买服务验收和考核细则,对28项购买项目逐一量化考核指标和购买金额。
同时,优化村干部薪资组成,形成“基础补贴+购买服务报酬”的薪资结构,基础补贴每月定额发放,购买服务报酬考核验收后发放。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让“不干不得钱、多干多得钱”成为村干部的普遍共识。
“现在,村民都知道村委会的上班时间,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进行服务。与此同时,下沉在各村民小组的网格员,对本小组开展服务。一句话,就是要让村民的需求在最快的时间得到回应。”龙涛介绍说,目前,贾西村共有购买服务网格员12个,基本工资为1200元,绩效800元,每月通过考评发放绩效,绩效考评基本在94%以上。
“感觉我们现在就像在企业上班一样,把事情做好,就能拿更多工资,老百姓也对我们满意。”牛春兰说,这是她的意外收获。
今年7月中旬,牛春兰到2组下村,村民敖成龙看见他没有躲避,而是主动拿出两个梨子递给她。“他身体不好,股骨头坏死,前段时间我主动帮他申请了低保,没想到以前对我们冷言冷语,现在终于改观了。”牛春兰说。
随着购买服务的实施,盘州市还建立了村干部退出机制,对连续两个季度验收考核不达标的,依照规定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退出处理,让村干部能进能出成为常态。
在购买服务过程中,盘州市共调整不称职村干部、网格员1821人,吸纳1153名优秀青年进入村组干部队伍,退出村干部342人。
“通过购买服务,有机整合各项专项资金、清理财政补贴人员,以事定费、费随事转,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办更好的事,逐步理顺政府公共服务、社区自我服务、市场化服务的职能边界,推动村(居)民依法自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立高效的公共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群众受惠、村级受益、政府减负的‘三方共赢’局面。”六盘水市民政局基政科科长杜广泉说。
风景如画的大方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奢香古镇社区。
大方 健全社区服务 给搬迁群众一个温暖的家
青瓦白墙的两层楼房从村口向两旁延伸,房屋中间的休闲广场上,几位彝族老大妈“手舞足蹈”锻炼身体……寒冬时节,大方县凤山乡栖凤社区幸福二村依旧生机勃发,
“幸福二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村,由恒大集团援建,共有42户165人。” 村支书张海花介绍,为了方便村民办理业务,在幸福二村村口建设了便民服务点。
与便民服务点相对的房屋主人是谢琼,从店子村搬迁而来。“我家人口少,二楼用来开客栈,好几项手续都在服务站就办好了,社区的工作人员还帮我出主意,感谢他们。”谢琼说。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加强社区治理。近年来,大方县把易地扶贫搬迁点群众纳入社区管理范围,把因搬迁分散的居民凝聚起来,与搬迁群众共建幸福家园。
大方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42户20000人。目前,在全县已建成34个新村安置点和县城集中安置点奢香古镇一期,共实现搬迁入住2575户10737人,搬迁入住率达94%。
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搬迁群众最急需解决的诉求,都落在了个安置点的村及社区服务上。
为满足搬迁群众的服务需求,方便为他们服务和管理,大方县增设组织机构,夯实服务基础。
在奢香古镇社区,1200余平米的社区办公场所成为居民的服务阵地,设置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社区服务机构,选举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党支部,切实为搬迁群众服务。
在乡镇安置点,通过整合原有社区资源,将搬迁群众纳入所在村(居)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对安置点适宜设立村(居)民小组的,设立小组并选举小组长和村(居)民代表,充分保障搬迁群众在基层自治组织中的各项基本权利。
同时,大方县在50个恒大幸福村设立便民服务点,建立定点约时办公工作制度,方便服务安置点搬迁群众办事。
为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大方县首先将易地扶贫搬迁“三块地”进行确权颁证和流转经营,并将搬迁群众纳入全县“十万农民大培训”计划,目前,完成了首批2910搬迁户培训,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改变生活陋习。
对符合条件的搬迁困难群众,依照相关规定纳入城乡低保,目前,对1957户搬迁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总计1220.70万元。
从米化乡偏坡村搬迁到奢香古镇的安毅一家,刚刚在社区的首次评选中,获得了“最美家庭”的称号。而邻居孙国青虽然由于股骨头坏死无法务工,爱人却在社区的帮助下,成为社区保洁员,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开展最美家庭、创业能手类评比,主要是为了改变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尽快由农民变为居民。”社区主任陈静表示。
而幸福二村的群众也在近半年的磨合下,开始了团结一心的生活与发展。从最初开不起群众会,到“七一”红歌比赛获得凤山乡第二名,张海花坦言,搬迁群众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服务,才能合力构筑他们的幸福家园。
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组是十谢共产党发源地,如今,村里采用民主评议实现乡村治理,收到良好效果。图为田家沟的村民笑脸墙。
湄潭 “群众会+”让基层社区治理回归基层
今年夏天,是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支书冯燕青最忙碌的一个季节。来自周边省市的游客涌向金花村,让这个茶园中的“七彩部落”分外惹眼。
“金花村的发展能如此之快,全靠群众会形成的合力。”冯燕青说,仅2015年开始打造“七彩部落”之初,就召开了33场群众会。
通过群众会,金花村干部群众统一了发展思想,商定了入股条件、分红比例、环境打造等重大事项。
会后,短短20天时间,所有村民主动将饲养的猪牛、鸡鸭等牲畜全部出售,主动拆除牲畜圈舍60余个、拆迁祖坟23座;用30天,完成58栋黔北民居的3D图画和简易旅游设施配套;短短数月时间完成改造,声名鹊起。
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每月达100万元以上,带动300余名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群众会在金花村的发展过程中,如“发动机”般实现以发展促和谐。而在相邻的龙凤村田家沟组,同样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区,群众不仅助推乡村发展,更提升了龙凤村开展民主评议、民主决策的水平。
由32名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民主评议会,是龙凤村开展民主评议的主要力量。
“这32名评委正直无私,同时对村情民情较为了解,通过他们的评议,再加上村干部的走访核查,可以让评议真正实现民主、公正。”龙凤村支书伍荣明表示。
正是得益于民主评议的公平、公正、公开,龙凤村作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年没有上报民事纠纷,真正做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近年来,湄潭县在全县推行成立农村社区,以“群众会+”为载体,探索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新模式。
“群众会+”融合宣传教育。村干部通过召开群众会,把政策法规“翻译”成方言、土话,用群众语言宣讲政策、法律法规、生产生活知识。3年来,全县共培训村干部1.3万人,召开各类群众会近2万场次。
“群众会+”解决村民诉求。建立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搭建诉求、处置、落实工作机制,确保村民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困有组织帮、惑有政府解。3年来,共召开村民集中诉求会议680余场次,收集诉求事项7000余条,处置反馈率达100%。
“群众会+”尊重民主决策。通过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征地拆迁、产业发展、“四在农家”创建等公益事业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均召开群众会大家谈、众人议、集体定。3年来,该县完成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96个,总计投入资金7694.31万元,受益群众达6.85万人,在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矛盾纠纷产生。
“群众会+”开放阳光村务。通过群众会推行阳光村务,采取口头公开、点题公开、质询公开、书面公开等方式,公开群众想知道的、有疑惑的事项。并在群众会上,对进行述职评议,并与村干部的奖惩和任用挂钩,促进村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群众会+”完善制度建设。按照系统、简明、务实、管用的要求,采取“1+1+X”工作法,在党组织的领导,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实施细则》,以制度建设加强村民自治。
“群众会+”加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群众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作用,建立健全综治、调解、民兵、群团、协会、合作社等各类基层组织及其运转保障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和水平。
“群众会+”重塑淳朴民风。通过群众会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办农民夜校、流动课堂,开设道德和法治讲堂,开展健康文娱活动,开展“平安村寨”“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表彰活动,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法治、开化民智、纯洁民风。
“自2015年起,湄潭县利用群众会+,形成‘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民主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村环境治理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湄潭县民政局局长周天华说。
福泉 “三下沉”引领 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福泉市牛场镇朵郎平村河湾组70岁的刘心连每次走过村口,脸上都会浮现会心的微笑。
河湾组有46户居民,179人。今年4月以来,河湾组成立党小组、村民自治小组,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在村民自愿提供的一间办公室内,河湾组党小组和村民自治小组的相关成立文件悬挂在墙上,在文件旁挂着的,是组里制定的《组规民约》,黑色的签名上鲜红的手印,表明全组百姓遵守组规民约的决心。
“在党小组的引领带动下,我们村民自治小组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产业发展、文明评比等工作。”自治小组组长莫军文表示,他们具体协助村支两委承担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信息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村民权益监督等职责,共同协商管理村民小组内的大小事务,真正成为组里赛上的“新管家”。
短短数月时间,通过党小组和村民自治小组的共同努力,河湾组告别了脏、乱、差,变成风景优美、环境整洁的清新乡村。与此同时,先后发展了40亩草莓、500亩精品水果和荷花种植。
与河湾组一样,通过党组织下沉、村民自治下沉、管理服务下沉,助推乡村发展,还有水源村杨家屯组。
走进杨家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瓜果香甜气息,干净的地面不见垃圾污水的踪影,沿着河堤修建的栏杆上油漆尚新。
离村口不远处的村居墙面上,杨家屯组环境卫生评分公示栏彰显着杨家屯环境卫生整治的决心。
41岁的龙润发是村民自治小组成员,在上半年组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时,他免费给800米沿河栏杆上漆,未收一分工钱。
“成立村民自治小组后,我们11个人就肩负了一分责任,能为村里做点事,我义不容辞。”龙润发说。
如今,“三组两会”保障着杨家屯组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杨家屯党小组,实现党组织有效领导;成立杨家屯组务管理小组,让组级事务有人管;建立产业协会,让党员能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建立户主代表会,让组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建立杨家屯组监督小组,实现村民自我监督。
与此同时,通过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相结合,使专业合作社不仅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也在杨家屯小组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杨家屯以合作社为主体,连片种植了300余亩的精品水果,并积极打造水源村旅游建设项目,以乡村旅游带动杨家屯发展。
2016年3月以来,福泉市启动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在村民小组开展党组织建设、自治组织建设、便民化建设,形成“三下沉三整合”基层治理新机制。
两年来,村民小组党小组覆盖率由原来的10%提升到现在的82%;全市153个居民小组、922个村民小组全部制定组规民约;922个村民小组全部推选产生了村民自治小组、村民监督小组,村民小组自治力明显提升;从市、乡两级择优选派860名干部进驻60个行政村开展集团帮扶,实现村民小组干部包保全覆盖。
贵定县鼓坪村以“三小工程”为抓手,为贫困户争取庭院养殖花卉项目,发展庭院经济。图为贫困户院坝种植的花卉苗木。
贵定县鼓坪村依托“群众三会”开展村民自治。图为矗立在鼓坪村村口的村民公约。
贵定 “三治融合”推进农村社区治理
当汽车停在贵定县金南街道鼓坪村河湾寨村口时,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鼓坪村红黑榜,示范户、后进户两栏分别都有村民上榜。
制定红黑榜,是鼓坪村开展依托“群众三会”开展村民自治的重要手段。
“‘群众三会’就是议事会、质询会、公投会,让村支两委变管理为服务,实现基层民主自治。”鼓坪村支书费锡伦告诉记者,自实行“三会”制度以来,村里在重大事项上实现空前团结,村寨建设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贵定县积极以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为载体,积极探索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自治为根本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以法治为保障,贵定县把普法作为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对重点项目、中小学校、千家万户进行普法讲法,组织法律服务小分队、镇(街道)司法所人员进村入户为群众普法。
在鼓坪村,村规民约的公告牌就矗立在村口;而村训寨训分别悬挂于村里的感恩馆内,每个普通村民都可进入参观,并定期组织村民开群众会进行普法宣传。
“通过普法宣传,村民们对政策法规更加了解,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通过合法渠道勤劳致富,一方面维护村庄稳定,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杜绝懒、靠、要的思想。”鼓坪驻村第一书记高全说。
以德治为基础,用思想教育引导村民勤劳致富。
在鼓坪村的联户路上,每50米就有长征精神指引牌,记录着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和长征精神。
与此同时,村民自发建立感恩广场和感恩馆,以感恩教育引领村民思想素质提升。
48岁的贫困户黄光兴原来是村里有名的懒汉,通过村里组织开展的5场感恩教育活动,最终打开了思路,走出村庄,外出务工,摆脱了懒汉的名声,也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而河边寨50多户人家就走出13名大学生,也让榜样的力量在全村得以树立,家家户户都以培养出大学生为骄傲。
以自治为根本,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贵定县在全县农村社区推行“群众三会”自治体系建设。以议事会搭建议事平台,以公投会搭建公投平台,以质询会搭建质询平台。通过代表“签发”、村民“拍板”、群众“开问”,真正实现村民事村民议。
与此同时,在各村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将整治滥办酒席、殡葬改革、环境卫生整治等纳入《村规民约》。目前贵定县111个村(居)全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制定成永久性标语,部分自然寨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寨规民约》。
截至目前,通过村规民约,成功教育引导放弃办酒260起,95个行政村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全覆盖,农村社会风气、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转变。
鼓坪村通过“群众三会”议定,以“三小工程”为抓手,与贵定金海雪山四季花谷对接合作,为贫困户争取庭院养殖花卉项目,发展庭院经济。
46岁的丁天福身患股骨头坏死,丧失劳动能力,今年4月,在村支两委帮助下,开展600株紫藤元尽夏种植,花苗由公司提供,8个月后,公司保底收购,预计收益可达9000元。
“现在村里有了议事会,村里的发展由大家共同商议,我们的意见也有地方可以说了。”丁天福激动地说。
通过“三治融合”建设,贵定县极大提升了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该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415元和9763元,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和满意度测评均排在全省第二方阵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