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楷模——阿里木

29.07.2014  10:32

民族团结的楷模——阿里木

——贵州各族人民与新疆“好巴郎”阿里木真情互动的故事(上)

    阿里木像只候鸟,在贵州和新疆之间飞来飞去。

    10多年前,阿里木离开老家新疆,漂泊大半个中国,最后选择毕节扎根。2011年以来,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殊荣之后,已经年过不惑的阿里木找到了伴侣,有了家庭和孩子。2012年,为了老婆生孩子,他回到了新疆老家。

    “其实我舍不得离开毕节,过几年我还要回来。毕节的气候好,各个民族团结一家亲。”7月25日,阿里木回到“第二故乡”毕节,他向记者吐露,他在毕节的烧烤摊继续由二哥吐尔洪江经营,自己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已经办了一家烧烤店和个人出租车公司,他正在把自己的事业做大,过几年回毕节建一所留守儿童学校,继续自己的慈善事业之梦。

    回“故乡”,情难舍。阿里木的身影在大街小巷出现,熟悉他的毕节人与他亲切打招呼。新疆维族“好巴郎”阿里木在贵州毕节烤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在毕节已经家喻户晓——

     走遍大半个中国,最终选择毕节扎根

    “唉,快来吃羊肉串啊,全城最好吃的羊肉串。

    “喔,是你。帅哥,把你包包里的钱掏出来,给我一点安慰吧!

    “喂,美女,多来几串吧,这羊肉串是美容的。

    从2001年夏天开始,在毕节城公园路的梧桐树下,留着大胡子,戴着花白帽,标准维族打扮的阿里木,风趣幽默的新疆口音,成为毕节街头的一道风景。

    阿里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和静县乃门莫墩乡人,他当过兵,最初的职业是供销社职工,“烤羊肉串”是离家出走后的谋生技能。

    1988年,因家庭贫困,高一辍学的维族青年阿里木选择当兵。3年里,由于他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共受到5次连嘉奖,1次营嘉奖,1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990年,阿里木退伍复员,被安排到和静县供销社工作。1992年,和静县供销社推行承包制,阿里木承包了协比乃尔布呼乡的门市部,接手价值2万多元的货物。按规定,每月要给供销社上交400元本金钱。然而,由于这个乡的群众穷,善良的阿里木一次次把货物赊给了乡亲们,4年承包期还不到,阿里木接手的货物变成了一堆收不回钱的白条,不仅货物无法补充,就连县供销社的本金也无法交齐。无奈之下,1997年,他离开家乡,靠烤羊肉串外出谋生。他到过北京、西安、郑州、北海、昆明等多个城市,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最终在毕节扎根。

    阿里木对来毕节的那天记忆犹新。那是2001年6月,他背着烤箱来到了毕节,由于身上只有10元钱,用1元钱买了一碗荞凉粉,1元钱买了一个馒头,1元钱作为住宿费,与10多个大背箩住在一大间没有铺盖的房间里。

    第二天,他用剩下的7元钱去农贸市场买来羊肉和火炭,尝试着烤羊肉串卖。由于毕节人从未吃过新疆味的羊肉串,他的生意并不理想。

    几天后,他在毕节城倒天河边的公园路找到了立足的地方。

    “我到公园路看到一家新开张的酒吧,就去找酒吧老板商量:‘我在你门口烤羊肉串供应你的酒吧,可以不?’”阿里木回忆说。

    酒吧老板名叫刘炅,对这位新疆口音的青年很好奇,与阿里木攀谈,得知阿里木当过兵,而自己也是从部队上转业回来的。很爽快地答应阿里木的请求,并借给他100元钱作为本钱。

    “其实我和阿里木相遇是缘分,我当时开酒吧也欠了不少钱,但当过兵的共同经历,使我觉得应该帮他一把。没想到,有了阿里木烤的羊肉串,我酒吧里的啤酒非常畅销,我们的生意都很好。”已经成为城郊山庄老板的刘炅说。

    往后几年,阿里木不仅在公园路有了烤羊肉串的固定摊位,而且还吃住在刘炅的酒吧里。“我的酒吧正需要找一个人看守,我就让阿里木搬了进来。”刘炅说。

    如今,回忆来毕节的10多年光阴,阿里木说:“真的很快乐”——

    “在毕节做生意,同行不会因为你的生意好而排挤你,时间一长大家相处更融洽。

    “前些年我都是在毕节过年,很多人为我送鸡蛋豆腐,吃都吃不完。每年都有人接我到他们家过年,有些是领导,有些是老板。彝族领导李玉平就接我去他家过年,把我介绍给他的亲戚朋友,教我唱彝歌。

    “新闻界的朋友和我很友好。我经常到他们家做客,我有事就打电话给他们。

    “我在毕节接触的有彝族、回族、布依族、白族、苗族和汉族等各个民族的人,他们很喜欢我。这些年我从未感到过孤单,我在毕节生活像在家乡一样温暖。